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通过建立蒙古羊牵拉成骨模型,采用常规超声、多普勒超声、超声造影成像技术对骨延长牵拉期进行监测,并对照同期X线扫查结果,分析新生骨形成的影像学特点,评估新生骨血管化程度,探讨多模态超声在监测骨延长过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以期提高骨延长治疗的成功率。方法对10只同种、同月份出生,重量18-20kg、饲养条件相同的蒙古羊右后肢胫骨行牵拉成骨模型造模。术后第3天开始延长,速率为lmm/d,每4h牵拉1次,6次/d,牵拉27天,矿化4周。在牵拉第3天、第9天、第15天、第21天、第27天分别行X线、常规超声、多普勒超声、超声造影检查。X线观察骨折对位对线情况,评估新生骨生长矿化情况,并测量骨延长长度。多普勒超声观察骨延长区血流信号,超声造影观察造影剂灌注过程,采用超声造影软件TIC-Analysis测量基础强度(BI)、峰值强度(PI)、达峰时间(TTP)、曲线下面积(AUC),计算增强强度(EI,PI与BI的差值),BI/PI值,采用方差分析不同时间组PI、EI、BI/PI、TTP值的差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结成骨过程中的血流特征。结果(1)X线发现牵拉第27天延长区出现模糊骨痂影,但无法观测到血流情况。(2)常规超声可见牵拉第3天时延长区出现点状低回声,后逐渐形成大片状的高回声,多普勒超声显示血流信号由稀疏点状的信号发展成较密集有方向性的血流信号,阻力指数从高到低,频谱形态从高阻转变成低阻频谱。声像图上测量各时间段骨延长长度,与外固定架调节牵拉长度和X线所测长度吻合。(3)超声造影显示,随着时间推移,造影剂灌注面积比值逐渐增大,造影剂微泡灌注密度逐渐增大,造影剂灌注显像更加明显,灌注方向从髓腔中央像新生的骨皮质移动,逐渐呈现由内向外的快进慢出趋势。各时间组间AUC、TTP、EI、BI/PI两两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各时间组与各造影定量的相关分析发现,EI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呈显著正相关(P<0.05);BI/PI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少,呈显著负相关(P<0.05),TTP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少,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1)超声是评价骨延长早期新生骨形成速度及质量的有效方法。(2)常规超声可较X线更早的检测到新生骨组织的形态,能够清晰显示骨延长过程中早期新生骨痂的形态结构,对直径小于5mm的骨痂有较敏感的检测价值,多普勒超声能够定性评估延长区的血运状况,超声造影能够定量评估骨痂内部血管化程度。(3)超声对于骨痂矿化的监测有一定的局限性,与X线联合应用,对评估和预测骨延长的发展及预后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