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ultural Cognition of Metaphor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ulture Teaching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ullove09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莱考夫与约翰逊(1980)《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之后,学术界掀起一阵对隐喻研究的狂热。当代隐喻理论将隐喻看作是思想的根源,是人类进行认知、思考、行动以及发展语言的工具。作为隐喻研究的一部分,很多学者对隐喻从文化模式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文化提供了人类体验的相关社会文化背景,从而构成了认知模式。这方面的研究发现隐喻和文化是相互影响的。就像语言一样,隐喻的使用受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形成了文化。隐喻的普遍性、文化认知本质以及与文化的紧密关系为隐喻在文化教学中的研究提供了可能性。 本文采纳现代隐喻认知理论观点,结合隐喻与文化的紧密关系,指出隐喻是一种文化认知模式。隐喻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是语言与文化联系最紧密的部分。许多深层文化内容(如人生观、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通过隐喻来表达和传承。因此,作为文化的表现体和承载体,隐喻对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与传统文化教学相比,通过隐喻教文化不是把文化当作语言之外的知识,而是把它作为语言的一部分,去探索目标语文化中人们基本的认知世界的方式。在外语教学过程中,通过对隐喻的差异性认知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目标语文化,并加深对文化和民族思维方式的理解,从而了解不同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尽管通过隐喻进行文化教学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支撑,但这只是一个理论上的设想,还没有通过实践的证明。这一不足之处成为了本文的切入点。 基于隐喻的当代认知理论及其文化认知本质的基础之上,本文旨在通过教学实验和测试证明隐喻是否能够促进文化教学,以此来证明通过隐喻进行文化教学在实践中的可行性。通过对隐喻理论及其相关研究的概括论述,作者首先试图提出了通过隐喻进行文化教学的具体方法。接着,为了检验这个方法是否有效,作者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实践教学。T检验的结果表明这种方法比传统的文化教学方法更为有效。另外,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能让学生对文化的学习更有兴趣,能够使学生在文化教学中积极的参与。在论文的最后,作者指出,这个方法不是要取代其它文化教学方法,只是对现有教学方法的补充,希望与其它方法一起对文化教学有所促进。
其他文献
文学之美是通过作者新颖独特的创造力体现出来的。在本文中,我们运用了一种独特的方法来分析《愚比王》这部作品。这种独特的方法即矛盾辩证分析法。《愚比王》的作者是阿尔
《达罗卫夫人》(1925)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第四部小说。这部小说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创作模式,确立了伍尔夫在英国现代文学中的地位,使其成为最有影响力的现代作家之一。《达罗卫夫
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手机成为大学生日常用品。学者们认为移动学习应成为新型语言教学辅助手段。词汇是英语的重要部分,而我国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本文探索基
本文是对极短作文(extremely short stories)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方面的探索研究。 文本的意义是作者和读者共同赋予的;为了使文本有意义,作者的写作和读者的阅读是分不开的。
随着身份政治的兴起,形象学研究开始从“对他者文化的阐释”转向“对自我文化的确认”,文化身份也成为形象学研究的重点。中国形象是形象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现代时期,有
通过《安慰者》的写作,穆里尔·斯帕克完成了她痛苦的皈依天主教的过程,并找到了自己的小说创作方法。从那以后,天主教成了斯帕克人生的指南针,并且斯帕克也开始了持续将近半个世
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中也强调要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基础知识,培养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初步形成‘职场英语’的应
介绍了建设工程设计阶段 ,招投标阶段、工程价款结算阶段、竣工决算阶段审计时常见的问题 ,从建筑单位、施工单位及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了问题发生的原因 ,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
1964年,奈达提出了“动态对等”,后为排除歧义并强调“功能”的概念,又将其改为“功能对等”。功能对等理论的提出对西方翻译界产生了很大影响。该理论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引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