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达罗卫夫人》(1925)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第四部小说。这部小说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创作模式,确立了伍尔夫在英国现代文学中的地位,使其成为最有影响力的现代作家之一。《达罗卫夫人》的故事发生在一九二三年六月中伦敦的一天。彼得·沃什上午拜访了克拉丽莎·达罗卫并参加了后者晚上举办的晚会。小说在他们第二次见面之时结束。在他们两次会面期间,我们得知彼得以及少数其他人详尽的思想活动。除了伍尔夫在书中运用的叙事技巧的创新外,《达罗卫夫人》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伍尔夫对动荡时代伦理价值冲突的关注。这种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彼得这个人物身上。
本文的引言部分介绍了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其作品的研究现状,伦理批评的现状,以及本文的写作目的。第一章在详尽地介绍了《达罗卫夫人》所处时代的伦理背景后,分析了彼得选择作为统治阶级的反叛者的自我构成。正是他的自我构成使彼得对克拉丽莎的热烈的爱情成为被轻视的爱情,而最终遭到克拉丽莎的拒绝。这就是彼得的悲痛之始。代理想象在决定自我构成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二章中探讨了彼得在其道德代理人赛普蒂姆斯的婚姻经历中感受到了又一次的拒绝。被拒绝的感受使彼得不得不对统治阶级做出了某些妥协,但他对克拉丽莎的强烈情感却始终没有改变。由于伦理判断无意识的存在,使彼得长期陷于被边缘化的痛苦之中。在第三章中论述了彼得被其所属阶级视为异类并遭遇了被最终拒绝的合谋。“现在”对彼得而言是过去的无休止的重复;因此,失恋的悲痛对彼得来讲将没有尽头。本文的结论部分在前几章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达罗卫夫人》解读为彼得的故事,并再次强调了《达罗卫夫人》这部小说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