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知识的传播与普及是大众传播的重要职能,大众传媒对公众的科学启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中国共产党新闻传播事业奠基作的延安《解放日报》,置身于落后、贫穷、闭塞的农村传播生态和战乱频仍的传播语境,高度重视科学传播,并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因而对中国现代新闻传播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重要的有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借助传播结构的五大环节,对报纸科学传播的传者、内容、受众、传播策略以及传播效果进行系统分析,试图廓清延安《解放日报》科学传播的基本线索。同时,结合科学传播模式的相关观点,分析延安《解放日报》科学传播的结构模式和功能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延安《解放日报》科学传播的历史价值及现实启发。研究结果发现,延安《解放日报》的科学传播是陕甘宁边区的经济背景、自然环境、社会背景、文化教育背景和媒介背景等社会现实共同作用的结果。延安《解放日报》科学传播的内容主要为自然科学知识,具体体现为理学知识、工程技术知识、医疗卫生知识、农学知识、破除封建迷信知识等诸多方面。延安《解放日报》科学传播的内容具有不同倾向和不同侧重点,在传播过程中也呈现出独特的结构模式,具体表现为整体以线性模式为主,局部向非线性模式过渡的一种科学传播模式。其中,以“缺失模型”为代表的线性传播贯穿于报纸科学传播的始终,在经历了党的整风运动以及报纸改版之后,以“民主模型”为代表的非线性传播模式逐渐显露出来。就延安《解放日报》产生的社会功能来看,主要体现为宣传鼓动功能、组织传播功能以及科学启蒙功能。延安《解放日报》的科学传播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它开创了中国农村科学传播的新局面,凸显了科学传播的目的和宗旨,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传统,推动了科学与进步的社会革命。此外,延安《解放日报》科学传播也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其卓尔不群的传播理念和丰富有效的传播技巧对当今科学传播尤其是农村科学传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