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霍勒扎德盖金矿床是产在中亚造山带南缘的东天山-北山造山带的黑鹰山弧内的超大型独立金矿床,在野外工作基础上,利用显微岩相学观察、LA-ICP-MS、热电性、石英流体包裹体等研究方法,划分了黄铁矿的类型、矿化与无矿化石英流体包裹体特征,分析了黄铁矿原位测试数据、热电性参数以及石英流体包裹体测温数据和激光拉曼数据,讨论了黄铁矿中微量元素赋存状态、黄铁矿成因、流体来源与演化以及矿床成因及找矿潜力,取得以下主要进展:矿体主要呈脉状产出于英云闪长岩的断裂和节理裂隙中,与围岩界限清晰。矿区地层以下石炭统白山组钙碱性长英质火山沉积岩和碎屑岩为主;构造以NW向断裂为主,岩浆岩主要为英云闪长岩,呈岩基和岩株状产出。将该矿床中的黄铁矿分为安山质凝灰岩中黄铁矿(Py0)、磁铁石英岩中黄铁矿(Py1)、粗大石英-黄铁矿脉阶段黄铁矿(Py2)、烟灰色石英-多金属硫化物脉(金)阶段黄铁矿(Py3)4种类型,LA-ICP-MS原位测定结果显示:Py0中Al、Ti、V、Cr、Mn、Co、Ni、Cu、Zn、Y、Zr、Pb的含量值相对最高;Py1中相对富含Ti、Co、Ni、Cu、As、Se、Pb、Bi,除了As、Se的含量值高于Py0,其余均低于Py0;Py2中Ti、Co、Ni、Cu、Zn、As、Se的含量值相对最低;Py3中Co、Ni的含量值低于Py0,高于Py1和Py2,Cu、Au、Ag、Pb、Bi等成矿元素较Py2含量显著提高。Co、Ni、As和Se均以类质同象的形式进入到黄铁矿的晶格中;Au主要以Au+1固溶体的形式存在,可能以银金矿包裹体的形式存在,仅有部分Py3中存在Au0纳米粒子,Ag还可能部分赋存于含Bi的矿物包体中,Cu和Pb分别以黄铜矿和方铅矿的矿物包裹体的形式存在于Py0、Py1和Py3中。D348号脉3个黄铁矿样品导电类型均为N型,热电系数变化范围为-280-120 uV/℃,算得黄铁矿形成温度为212.71348.25℃,平均值为280℃,剥蚀率为84.25%87%,表明黄铁矿形成温度低,矿体剥蚀程度较高。石英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为富液相NaCl-H2O型包裹体,仅存在个别含子矿物包裹体,以椭圆状、似圆状和不规则状为主,包裹体大小集中在47μm之间,矿化和无矿化包裹体均一温度和均一盐度分别为118.2275.6℃、119.3216.9℃,0.3511.93%NaCl.eqv、0.1811.93%NaCl.eqv,矿化石英至无矿化石英脉温度逐渐降低,但总体流体表现为低温、低盐度的特征。综合黄铁矿和石英流体包裹体分析霍勒扎德盖金矿床是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Py0和Py1是在沉积和沉积改造作用下在早石炭世形成的粒状黄铁矿;Py2和Py3形成晚于Py0和Py1,随着岩浆热液和大气降水混合,流体的混合作用导致Au、Ag和Bi等成矿元素在Py3中显著富集,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热液和大气降水的混合溶液,随着大气降水的逐渐增多,在地层中形成了众多的无矿石英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