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治堵工程的推进、绿色出行和低碳交通理念的倡导与发展,城市慢行交通(即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在实际中大多城市现有的自行车道等慢行交通基础设施设置科学性欠缺,使得城市居民日常出行时选择自行车的人数较少。为加快慢行交通的发展,提升慢行交通分担率,如何合理地设置慢行交通中的隔离设施来改善慢行交通出行环境,在对道路资源少占用的基础上,寻求机动车交通与非机动车交通的平衡点,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从慢行交通系统中物理隔离设施的适用条件入手,分四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对慢行交通相关理论进行概述。首先介绍慢行交通的定义、特点及方式划分,并根据研究需要,对慢行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行车的交通流特性进行分析;然后,对慢行交通设施的界定、分类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设置机非隔离设施的必要性。第二部分,分析机动车对慢行交通的影响。首先,描述了机非混行路段上机动车对自行车的干扰行为,并将干扰方式细分为摩擦干扰与阻滞干扰;然后重点分情况讨论了不同干扰产生的原因、作用机理以及产生的后果;最后通过现场调查,选用速度和延误两个指标来将机动车对自行车干扰的因素进行量化分析。第三部分,研究慢行交通隔离设施的适用条件。首先运用VISSIM仿真软件建立机非混行路段的仿真模型,以评价指标来检验仿真模型与实际情况的吻合度,通过调整参数设置来修正仿真模型;然后,根据研究需要,多次调整仿真参数(主要指机动车与自行车之间的主要干扰因素:车道宽度、总交通量、机动车与自行车的混合比例等),得到不同情况下路段的仿真运行数据;最后,根据VISSIM仿真结果,选择临界延误作为机非隔离设施设置的标准,通过对路段延误的变化规律研究,得到机动车和自行车相互干扰程度的突变点,对比分析不同车道宽度下设置机动车和自行车物理隔离设施的适用条件。第四部分,研究慢行交通(主要是针对自行车道)的优化设计。首先,介绍改善自行车道的基本原则和设计标准;然后,研究自行车道与机动车道的协调设计问题,提出在道路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设置机非物理隔离设施时,可以考虑适当调整机动车道宽度以满足自行车通行宽度设计要求的观点,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最后,研究自行车道与公交站点的协调设计,提出在公交站点位置如何统筹安排道路资源以减少自行车和公交车相互干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