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现代汉语成语的多义现象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n77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词的多义现象历来是中外语言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成果也很丰富。但成语,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单位的多义现象却极少被人关注。一来是因为汉语中成语地位的特殊性,是汉语特有的词汇单位。二来是因为其结构上“语”的性质,趋近于句子,其多义现象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  经笔者统计,《新华成语词典》8000余条成语中,存在多义现象(包括隐性多义和显性多义)的有439条,约占5.49%。虽然这个比例跟词的多义比起来微乎其微,但绝对数量上还是很大的一块。而且,经笔者研究发现,成语的多义现象跟词的多义现象相比也有重要的不同之处。这些不同之处正好体现了多义成语的重要性,也表明了多义成语的重要研究价值。  本文首先采用了统计式定量分析法,从结构、义项关系等方面对所有的多义成语进行分类整理。而后,结合语义学、认知语言学、重新分析等理论,对各类成语的多义现象进行了详尽的阐释和分析。从成语本身结构特点开始,到义项间关系的对比分析,一步步得出成语多义与词的多义的异同。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成语义项间的关系除了传统的跟词相同的引申之外,还存在一种重要的关系,也就是重新分析。重新分析这种认知心理的因素在某些多义成语的形成当中起了决定作用。  最后,根据当前的研究成果,笔者对多义成语(包括隐性多义和显性多义)的未来作出了预测,期望这些研究能给词典编纂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其他文献
唐代历史题材小说既为唐代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为历史小说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一环。因小说作者对历史人物与社会现实的关注,使其真实性更强、历史感更浓,其中反映唐代社会文化的
学界从宏观的角度对反问句进行过大量研究,但对“N不X谁X”格式的反问句研究得很少。本文在郭继懋(1997)的基础上,把“N不X谁X”反问句作为反问句的具体个案进行研究,重点分析“
清代是中国古代武侠小说发展的高峰期,不仅有蔚为大观的白话侠义小说,文言武侠小说也取得相当不俗的成就。本文主要研究清代前期文言小说中的女侠形象,分析她们的外型外貌、行为
四十年代解放区以赵树理、康濯、欧阳山、柳青、丁玲、周立波等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先后创作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我的两家房东》《高干大》《种谷记》《太阳照在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