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十年代解放区以赵树理、康濯、欧阳山、柳青、丁玲、周立波等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先后创作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我的两家房东》《高干大》《种谷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等一系列小说,这些小说伴随着革命而生,反映了四十年代农村社会改革及中国农民翻身解放的历史主题,构建了一种革命叙事话语和民间叙事话语,以一种新的内容和新的审美观念在解放区文学创作领域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本文试图以现代的审美视界重新审视解放区农村改革题材小说的创作精神,对其做一个全面性和客观性的考察,并由此揭示出四十年代解放区文学思潮的本质性内容,以深化我们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理解和把握。论文从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论述的: 第一个层面也就是论文的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中国农村社会改革的革命叙事。在这一部分里,我们试图从两个大的角度,以“翻身解放之路与革命理性精神的张扬”和“翻身解放之路与思想启蒙精神的介入”为命题来详细论述解放区农村改革题材小说革命叙事的精神形态。解放区农村改革题材小说对农村土地革命做了生动地艺术再现,以一种激扬活泼的格调来表现广大农民大众崭新的精神面貌,也从另一个侧面深刻反映了革命价值观在中国现代文学发育过程中的带有的决定性的审美导向作用。但我们同样也不能忽视某些作品中所凸显的人性启蒙意识,解放区农村改革题材小说除写解放区农民政治解放的自觉要求外更多的注重对人性的审视与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从农民的精神面貌,心理状态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来阐释改造国民性,改良人生的启蒙主义的问题。解放区农村改革题材小说以审美的形式深情描绘了翻身农民在几千年的封建道德和地主权威之下变为新的土地之人之际内心所产生的激烈的思想矛盾和心理冲突,真实地呈现了翻身农民的精神欲求,思想嬗变与个体主体意识的萌芽成长,提出了经济翻身、精神翻身和人性翻身的多元诉求,体现出一种迥异的,可贵的精神文化需要与人性意识。 第二层也就是论文的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解放区农村改革题材小说“农村大众审美趣味的民间叙事的语体形态”,综合而具体地探求了解放区农村改革题材小说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审美形态的整体性转变。一方面论述了解放区农村改革题材小说的民间审美精神与审美趣味,探求并发掘其含蕴的民间精神及审美趣味,解放区农村改革题材小说的审美精神与审美趣味在一定程度上消解或淡化了由于政治宣传而带来的作品的概念化、观念化的弊端,给接受者提供了比文本所予以表达的革命主题之外更真切的生命体认。另一方面论述了解放区农村改革题材小说的民间叙事语体与形式。解放区农村改革题材小说运用农民理解的语言和叙事模式,即传统中国化的审美模式,熔铸现代农民语言,从而创作出一种现代中国叙事风格的农民文学——融合中国民间文艺传统叙事方式、新文学思想内容和大众化农民语言风格的农民文学。 第三层也就是论文的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解放区农村改革题材小说的革命叙事与民间叙事生成的原因与文学史价值。解放区农村改革题材小说生成于四十年代中国农村社会改革运动的背景中,生成于以延安为中心的解放区的革命语境之中,它以革命叙事和民间叙事的独特风貌存在于四十年代的文学谱系中。解放区农村改革题材小说的话语形态构成了一个自立、自成的独立的体系。它具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品质、精神品质、审美品质乃至审美趣味。我们说它是独立的那是因为它的话语形态不管在内容的层面上还是在形式的层面上都是无可替代的。解放区农村改革题材小说一方面承担了鲜明的革命内容,另一方面具有一种民间的审美精神和语体形态,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 总之,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解放区农村改革题材小说以其特有的创作形式表达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现代性的要求,呈现出了全新的创作精神面貌。如果把四十年代解放区农村改革题材小说置于整个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中去审视,就会发现其与中国革命同步,呈现出一种进步的思想质素,解放区农村改革题材小说以浓烈的革命精神和乡村精神为中国的变革和文学大众化的发展,做出了非常有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