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的双重性:人性的实现与人性的异化

来源 :中共中央党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zi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技术全面而又深刻地改造着人们的生活生产和思维方式,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场域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这种变化还会继续延伸,技术生存逻辑以前所未有之势成为支配人和社会生存的形式。在这一技术变革下,人的内在精神发生较大的变化,人的内在品质和稳定性被打破,人与技术出现了双向建构,社会发展方式、社会结构和社会互动形式被重新塑造,社会力量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技术对人和社会改造已经渗入到深微之处,人类的生存空间实现了革命性的拓展。然而,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网络技术在创造全新生存图景时,网络技术对人及人的本性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一方面为促进人类本性的完善提供了新的方式和路径,另一方面又放大了人性之恶的力量,给人和社会的发展带来极具破坏性的后果。究其原因在于,网络技术的特性为人类本性的释放提供了完美“遮羞布”:网络的开放性、平等性、去中心化为全民融入网络提供了无差别参与通路,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充分展现自然本性、社会本性与精神本性的虚拟狂欢地。而且,伴随线上线下的高度融合,人类本性在虚拟空间的影响已经逐步延伸拓展到了现实社会,这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现实社会的秩序,成为影响现实社会秩序发展的重要因素。单从网络技术的属性上看,网络技术是中性的,但当它渗入了人的因素后,网络的双面性影响就显露无疑。在属他性方面,网络技术极大地促进社会资源的整合,推动了社会发展方式的巨大变革;在属我性方面,网络技术一方面拓展了人的本质能力,促进了人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在不同程度上异化了网络使用者,强化了使用者的非理性思想和行为——经济利益的非理性追求、社会交往的非理性表达、话语权力的任意性,强化了人的自我指向性与人的意志、行为的任性,从而导致一系列的网络社会问题。因而,在当前巨量的、复杂的网络社会交往背景下,对网络空间的治理关键在于“治人”,在于在网络社会中张扬人性之善,遏制人性之恶。基于以上的原因,探究网络技术与人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网络技术与人性之间相互作用,能清醒地认识网络时代下人的生存状况,也能较为明确地认识网络时代下如何促进人的自由充分的发展。为此,本论文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在导论部分,首先阐明了本研究的背景与意义,指出本研究对网络社会学、马克思主义人学以及对当前网络社会治理的绵薄理论贡献意义,并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哲学等角度总结关于人性、网络人性的研究进展,确定网络时代研究技术与人性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对整个论文进行缩略介绍。第一章主要从历史维度系统梳理中西方关于人性发展的脉络,从古希腊罗马时期注重个体美德的理性人性观,到中世纪神学人性观,再到启蒙运动后的自然人性观,总结西方社会人性论发展的规律,之后将视角转向国内,梳理中国历史上关于人性的主要思想,以及对正确人性观——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阐述,进而考察人性观对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探索人性的新的实现场域——网络空间对人性的影响,从而引出本论文研究主题。第二章主要探索网络技术究竟怎样影响人性的,逻辑起点是网络社会中的人际互动,通过考察网络社会互动的内容、参与的规模、参与结构以及网络社会互动下社会形态的形成等几个方面,探索网络互动的本质。然后,再从网络社会参与的主要动机——基于经济利益的参与动机、基于公平正义观念的参与动机、基于休闲娱乐的参与动机、基于情感需求和交流的参与动机、基于网络工具性的参与动机五个方面分析人性动机,从而引申出网络社会中的人性是什么,其结构是怎样的,与现实的人性又怎样的区别。第三章主要考察网络技术对人类本性的推动作用,本章以马克思人学理论为基础,考察网络对人的自由、人的精神世界、人的社会交往、人的自身价值实现和群体人性价值的实现作用,从而肯定网络对人性发展的正面性,阐明当前促进网络技术对人及人类本性的发展重要意义。第四章主要考察网络对人性发展的消极作用,即网络技术导致了人的本性的异化,包括由经济利益导向引发的人的不正当逐利性、虚拟交往下的人的孤独感和虚拟感、网络工具理性下的网络过度依赖和人的娱乐化倾向、网络技术对人的道德本性的消解和弱化、网络技术下人的理性意识的消退和非理性的增强等,阐明网络技术放大了人的本质欲望,引发了一系列人性之恶。第五章主要研究规避网络对人性的异化的可能路径,主要从培育自我理性,增强人的理性能力;健全网络社会制度理性,规范网络人性的实践行为;矫正网络参与的不良动机,打击网络犯罪等三个角度进行探索。结语部分对论文进行总结,得出论文的基本结论,展望进一步可能性的研究。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宗海运散货进出口量逐年快速增长,而现有的船舶计重方法逐渐无法满足日益提高的计重要求。现有的船舶计重都是通过读取待测船舶六面的吃水刻线,然后结合船舶的准确图表来计算载运货物的重量,不可避免存在一些缺陷,因此课题提出利用超声相控阵技术对附加载重前后的水下船体进行相控扫描,重构出水下船体三维模型并计算出体积,之后利用阿基米德定理得到货物的重量。具体研究内
超导重力仪是利用超导电性构建的精密相对重力测量仪器,具有仪器固有噪声低、稳定性好的特点,是目前性能最好的时变重力测量仪器,已被广泛应用于地球动力学研究、重大自然灾害与预警等领域。重力测量中的关键点之一是确保重力仪的敏感轴方向与当地重力加速度g的方向相一致。由于多种外界因素的影响,超导重力仪安装基础平台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倾斜,从而影响重力观测的精度。因此,为减小由于基础平台倾斜引入的测量误差,必须采用
机器博弈作为人工智能的重要分支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与重视,作为一种流行的扑克竞技游戏,德州扑克一直是机器博弈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随着Alpha Go的出现,完备信息的机器博弈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但诸如德州扑克之类的非完备信息机器博弈因其状态空间的复杂性,目前仍未有很好的解决方案。因此,研究德州扑克这类非完备信息机器博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论文使用强化学习算法对德州扑克进行研究。首先对虚拟遗
本文通过对我国家庭语言暴力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出家庭语言暴力的定义、特点、类型、产生的后果、发生原因以及解决的对策。经分析发现,家庭语言暴力研究的对象多是青少年,缺乏心理学的研究视角,家庭语言暴力的应对路径多从家长角度探寻,从学校、社会和子女角度探寻的较少。由此,未来研究可拓宽研究对象,并从心理学角度切入,应对路径可延至相关社会立法、社会工作与救助方面,从根本上缓解家庭语言暴力问题。
本文所论“《富春山居图》及黄公望的思想观念研究”,试图以思想史研究方法进行名作分析,还原此作画题及跋文中所蕴含的历史语义,追溯《富春山居图》由创作到经典地位形成的客观原因。文中基于作品画题及跋文中所涉关键词的考证,分析背后的时代观念变化,发现此画作的几大“经典”特征:1.“富春”(或者“富春山”)的山水画表现题材,隐藏着古代文人对严子陵渔隐及山居生活的向往,“富春”原本是赞扬严子陵高风气节的诗文符
论文以1920年代“乡土小说”为研究对象,以福柯“话语”理论为方法论工具,通过对乡土话语的历史语境、作家主体精神、乡土话语叙事、乡土小说的接受与传播等文学诸要素的逐一考察,在社会历史空间中探讨乡土话语的“位置”,从文学的“外部”而不局限于文学“内部”来研究1920年代中国乡土小说的话语体系及其运行机制问题。乡土作家复杂的现代性体验经由个体性话语实践,通过文学期刊等现代传播媒介的传播和读者的接受,又
书法审美贯穿于书法创作、艺术品评、理论研究等美学实践,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意蕴,其境界追求、艺术品格、理论呈现等方面与中国哲学思想及其精神内蕴息息相关。在书法艺术的发展历史上,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的进步与成熟很大程度上依托于中国哲学的精神滋养和价值引导,历史上不同时代的书家在创作书法作品和构建各自书学理论体系时,都植根于儒释道等本土思想的文化土壤,倡导审美主体透过笔墨线条等外在形态获得自我与万物通而为一
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命题不仅在西方美学发展史中影响深远,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中也具有重要地位。黑格尔的命题仍然是当下这两个领域讨论的核心话题之一。黑格尔主张“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承认艺术是精神自我认识的一种方式,艺术具有真理性,艺术是精神自由的表达。与此同时,黑格尔还提出“艺术终结论”命题,主张当精神发展到最高阶段时,艺术成为了“过去”,哲学以其概念思辨扬弃了艺术的直观形象,成为揭示真理的最高方
时间概念借助数字符号得以体现,而整数特征是数字表达中的重要概念。整点时刻和非整点时刻体现了时间领域内的整数特征。在规划的背景下,任务开始时间为整点时刻还是非整点时刻影响人们的时间感知和任务执行意愿。通过八个实验,本研究验证了任务开始时间的整数特征影响了任务的执行意愿,即当任务的开始时间为在整点时刻时,个人有更强烈的执行意愿;然而当任务的开始时间为非整点时刻时,个人的任务执行意愿则较低,其中,预期时
在智能楼宇理念影响不断扩大的背景下,人们对智能楼宇的需求由高效趋向于高效兼具舒适,社会对智能楼宇的要求趋向于智能兼具绿色,但是配备的软件系统目前还比较欠缺。本文致力于将办公区域繁琐的空间管理变得轻松快捷,设计开发的办公楼公共空间预定管理系统用于预订展厅、培训室、报告厅、洽谈室、面试间、员工活动室、小型会议室、中型会议室、大型会议室等房间,引入邮箱属性,通过邮箱进行预约和反馈,结合了Web端日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