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3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发文指出,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蔓延使我们再次面对一个古老而悬而未决的问题,那就是什么样的国际储备货币才‘能保持全球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然而,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蔓延再次表明,该问题不仅远未解决,而且由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反而愈演愈烈。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已经受到了严峻挑战,重建具有稳定的定值基准并为各国所接受的新储备货币无疑是防止类似危机再次重演的最理想选择,但可能却是个长期内才‘能实现的目标。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创造性地改革和完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特别是推动以美元为核心的储备体系多元化成为更为可行的选择。有鉴于此,本文以全球经济一体化为大背景,在对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的演进、成因、影响以及发展趋势等进行详尽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如何充分利用机遇,积极应对挑战,改革现行国际货币制度,建立更加合理的国际储备体系,这不仅是各国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未来世界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作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中国应积极参与改革,稳妥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进程,从长远来看,这对构建最终将人民币囊括其中的储备货币多元化格局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导论部分。首先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以及本研究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继而介绍了有关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的研究文献与研究现状,接着对与之相关的基本概念进行一下简单界定,最后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案及其相应的结构安排。第二章为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的制度演进。为了详尽探讨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的成因、影响、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对中国的启示与借鉴,从制度演进角度回顾一下多元化储备体系的发展历程是完全必要的,依据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演进历程,本章相应地分为黄金—英镑储备体系、美元—黄金储备体系、走向多元化储备体系等三个部分。第三章为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的成因分析。详尽探析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的成因与背景,不仅有助于更好地认识现行国际储备体系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而且有助于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提供启示与借鉴。本章认为,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的成因主要包括主要工业国经济实力的相对变化、“特里芬难题”难以克服、主要工业国的态度转变、国际储备资产的管理需要、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存在严重缺陷等几个方面。第四章为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与单元化储备体系相比,尽管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的格局表现出了巨大的优越性,包括“特里芬难题”的相对解决、促进了各国货币政策的协调与合作、国际储备资产币种管理的相对改善、全球经济失衡的缓解与纠正、各国调节国际收支的手段与来源多元化等;然而它仍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在部分克服原有体系弊端的同时,也给当前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难题,主要表现为“新特里芬难题”与全球经济失衡相互交错、全球流动性过剩与世界性通胀、造成国际储备货币管理的复杂性、国际游资投机危害加剧等。第五章为未来国际储备体系的发展趋势。多极化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最终要在货币层面上得以体现,竞争性储备货币将频现。随着欧元区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及亚洲等新兴市场经济体成长,以美元、欧元、日元以及新兴国家货币并存的储备货币多极化格局将更趋均衡。未来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发展演变,应从短期、中期、长期等“三步走”战略出发,即短期构筑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实现改革的现实性目标;中期达成强化后的SDR与多元储备货币和谐并存,实现改革的可行性目标;长期创设单元化的世界货币,实现改革的理想化目标。第六章为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借鉴,本章不仅对全文进行了总结,而且也揭示了本研究的现实意义与最终落脚点。国际储备货币从单元化到多元化成为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现实选择与基本方向,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是中国必然的战略选择。作为世界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和美国国债的持有国,中国应该积极推动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进程,以期在新的起点上为本国经济发展营造一个更好的国内外环境。借鉴国内外研究经验,结合中国实际,笔者认为,为了减轻在对外贸易与跨境投资等方面对美元的依赖程度,降低外汇储备风险,中国应该积极警惕外储风险,避免落入陷阱;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进程,促使外汇储备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积极推进汇改,增强货币政策弹性;加强区域性货币合作,稳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是当前中国应对国际货币体系演变、最大程度减少外汇储备和汇率风险的最现实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