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但与此同时,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局面却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城乡之间的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为了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破解“三农”难题,党的十六大做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2007年成都、重庆两市被正式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随后重庆市就在统筹城乡土地利用、实现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方面展开了积极探索。2008年重庆以农村土地流转方式为切入点,引入市场机制,建立了农村土地交易所、创立了“地票”制度。“地票”是建设用地挂钩指标,特指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公益设施用地等农村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后,可用于建设用地的指标。地票制度是建设用地指标交易制度,它的基本原理是:将农村闲置的集体建设用地(包括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用地等)复垦为耕地后形成对应面积的建设用地指标,这个指标以地票的形式在农村土地交易所公开交易,实现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在市域范围内远距离、大范围的置换,使城镇土地级差地租转移到农村,从而优化城乡土地资源配置,缓解城乡二元用地矛盾、提高农村土地收益、缩小城乡差距。地票制度突破了原有的城乡建设用地流转格局,实现了市场化流转的创新。地票制度作为土地流转方式的一种新探索,在城乡统筹发展中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值得深入探析。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理论指导,选取城乡统筹发展的研究视角,通过对重庆地票制度试行以来的运行状况进行实证分析,总结其取得的成效,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进而提出重庆地票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的构想。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选题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章的论证思路、创新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土地流转的理论、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流转的政策及土地流转方式的演变;第三部分阐述了重庆地票制度创立的背景、重庆地票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创新点;第四部分对重庆地票制度的实施效果进行实证分析,总结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针对地票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地票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的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