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冷战结束后,在全球化发展的推动下,地区主义浪潮势不可挡,无论欧洲一体化还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区域化进程都呈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亚洲自然也不例外,尤其是1997年东亚“10+3”机制的出现,标志着东亚地区主义的形成。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着重对“地区”和“地区主义”进行分析,指出地区主义兴起的动力来自两大方面——实现国家利益的需要和地区国家对外部地缘政治冲击形成的集体反弹。分析地区主义兴起的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地区内部的某种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存在和主要成员间势力均衡共存;地区内成员国大致具备相似的价值观并对相互行为具有一定的预测性;有关各方对改变原有关系状态的强烈的愿望。第二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冷战后地区主义在东亚兴起的背景:首先,欧洲北美地区主义发展的示范作用;其次,地区主义在东亚兴起所应该具备的经济基础已经成熟;最后,地区意识的出现是东亚地区主义兴起的一个重要条件。第三章从东亚合作的范围区分地区主义在东亚兴起的表现:“10+3”合作的表现;东盟合作的表现;东北亚合作的表现。第四章对冷战后东亚地区主义的特点及其发展障碍做了一番表述。与欧洲地区主义的发展相比,特点是:第一,东亚地区主义兴起于危机之后;第二,东亚地区主义由国家集团推动;第三,东亚地区主义走的是小国带动大国的道路。他的发展也面临着很大的内外部障碍。第五章试图探求中国的东亚地区主义战略对策。东亚地区主义的兴起对中国有较大的现实意义,中国已经成为东亚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并且是东亚政治经济不可或缺的力量。东亚地区主义的发展对中国来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中国应当努力保持稳定的国内经济政治秩序,将国外经济合作与国内合作发展紧密结合,参与东亚货币合作,推动政治安全对话合作机制的建立,妥善处理大国间的微妙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