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地区主义在东亚的兴起及中国的对策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ma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冷战结束后,在全球化发展的推动下,地区主义浪潮势不可挡,无论欧洲一体化还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区域化进程都呈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亚洲自然也不例外,尤其是1997年东亚“10+3”机制的出现,标志着东亚地区主义的形成。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着重对“地区”和“地区主义”进行分析,指出地区主义兴起的动力来自两大方面——实现国家利益的需要和地区国家对外部地缘政治冲击形成的集体反弹。分析地区主义兴起的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地区内部的某种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存在和主要成员间势力均衡共存;地区内成员国大致具备相似的价值观并对相互行为具有一定的预测性;有关各方对改变原有关系状态的强烈的愿望。第二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冷战后地区主义在东亚兴起的背景:首先,欧洲北美地区主义发展的示范作用;其次,地区主义在东亚兴起所应该具备的经济基础已经成熟;最后,地区意识的出现是东亚地区主义兴起的一个重要条件。第三章从东亚合作的范围区分地区主义在东亚兴起的表现:“10+3”合作的表现;东盟合作的表现;东北亚合作的表现。第四章对冷战后东亚地区主义的特点及其发展障碍做了一番表述。与欧洲地区主义的发展相比,特点是:第一,东亚地区主义兴起于危机之后;第二,东亚地区主义由国家集团推动;第三,东亚地区主义走的是小国带动大国的道路。他的发展也面临着很大的内外部障碍。第五章试图探求中国的东亚地区主义战略对策。东亚地区主义的兴起对中国有较大的现实意义,中国已经成为东亚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并且是东亚政治经济不可或缺的力量。东亚地区主义的发展对中国来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中国应当努力保持稳定的国内经济政治秩序,将国外经济合作与国内合作发展紧密结合,参与东亚货币合作,推动政治安全对话合作机制的建立,妥善处理大国间的微妙关系。
其他文献
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承载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维系社会稳定、激发社会成长活力的重要功能。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发展新常态,社会转型
作为独立的、非盈利的政策研究机构,思想库一直影响着美国的全球政策。思想库是美国官员的储备库和修养地,伴随着政府更迭,大批思想库人员进入政府充任要职,相应地也有一批政府高
19世纪初,拿破仑曾说:“就政治问题各方面而论,教育殆为其最重要之基础;因除非人民受良好教育,与彼此有共同了解之诸种重要原则,国家殆无善治之可能。”教育不仅是国家富强进步、个人安定康乐的先决条件,而且是民主国家之急务。教育是事关公民素质、民族兴旺的“百年大计”,对文化教育的重视早已成为现代宪法的主要内容之一。二战以后,受教育权作为人权被写入《世界人权公约》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对受教
国际法是在近代国际关系实践中产生的。国际法体系是在全球无政府状态下,主权国家之间平等协商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作为国际法的主体,国家为国际法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反过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