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fSRP54、MsRabD2a、MtARF37和MtARF38功能初步分析

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fengliangb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温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环境因素,也是降低牧草产量和品质的主要逆境之一。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 L.)具有抗寒、抗旱等特性,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具有营养丰富、产量高等优点,素有“牧草之王”的美誉,截型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是豆科的模式植物之一,已经完成全基因组测序。本研究对Mf SRP54、Ms Rab D2a、MtARF37和MtARF38等4个基因的功能进行初步分析,为深入揭示苜蓿抗寒分子机理奠定基础,为培育苜蓿抗寒新品种提供一定理论支持。从黄花苜蓿中克隆了MfSRP54,cDNA序列全长1722 bp,ORF 1662 bp,编码553个氨基酸。以低温处理0~96 h的叶片RNA为模板,并选取常温条件1个光周期内对应时间点作为对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低温处理12 h后,Mf SRP54基因的表达量显著升高,表明Mf SRP54的表达受低温诱导表达上调。构建Mf SRP54过表达载体及干涉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紫花苜蓿,得到3株过表达转基因阳性植株,转基因干涉植株目前处于生根阶段。采用定量PCR检测过表达转基因植株的表达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转基因植株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野生型。选取表达量明显提高的株系1及株系2进行抗寒性检测,结果表明无论在驯化前还是驯化后,转基因植株的半致死温度均显著低于野生型,表明过表达Mf SRP54提高转基因紫花苜蓿的抗寒性。转基因干涉植株目前处于生根阶段,暂不能用于功能分析。从紫花苜蓿中克隆了MsRab D2a,cDNA序列全长1069 bp,ORF 612 bp,编码203个氨基酸,GC含量为41.83%,理论等电点p I为4.962。以低温处理0~96h的叶片RNA为模板,并选取常温条件1个光周期内对应时间点作为对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当低温处理12h后,Ms Rab D2a基因的表达量显著升高,表明Ms Rab D2a的表达受低温诱导表达上调。为分析该基因的功能,构建了Ms Rab D2a过表达载体及干涉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紫花苜蓿。目前过表达及干涉转基因植株目前处于生根阶段,有待进一步研究。MtARF37是从截型苜蓿中克隆得到的,cDNA全长2700 bp,启动子2500 bp。进化树分析表明,拟南芥中与MtARF37相似性最高的At ARF6。mtarf37突变体编号NF17750鉴定到纯合株系34株,NF16996及NF7321均未鉴定到纯合株系,对mtarf37突变体的表型观察发现NF17750生长状况与R108无差异,但是NF16996株高明显高于野生型R108;对突变体的半致死温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突变体半致死温度在低温驯化前后明显低于野生型,表明突变体具有更强的抗寒性。MtARF38是从截型苜蓿中克隆得到的,cDNA全长2500 bp,启动子1800 bp。mtarf38突变体NF6366鉴定得到杂合株系18株,NF6376未鉴定到纯合株系,对突变体表型观察发现mtarf38突变体NF6366与野生型株高没有明显差异,叶片较野生型大,叶缘较宽;对突变体半致死温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突变体NF6366的半致死温度在低温驯化后明显低于野生型,表明mtarf38突变体具有更强的抗寒性。进化树分析表明,与拟南芥中ARF相似性最高的At ARF2,atarf2突变体与野生型相比,株高较高且抽薹数少,莲座叶大且颜色深,果荚较大,开花较野生型晚,种子较大。
其他文献
水稻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中杂交水稻占据着很大的比重,且三系杂交水稻育种技术长期得到广泛运用,在提高粮食产量方面贡献巨大。而细胞质雄性不育与恢复性(CMS/Rf)是三系杂交水稻制种与生产应用的关键,也是杂种优势利用的基础,同时,恢复基因恢复效应的强弱直接影响恢复系的选育,也制约着杂交水稻F1代的产量,因此对恢复基因进行等位变异鉴定与分析,充分挖掘和利用优良等位基因用于设计育种,选育优良恢复
无义介导的m RNA衰减(nonsense-mediated m RNA decay,NMD)是一种细胞内重要的RNA质量控制机制,可以确保含有提前终止密码子(premature termination codon,PTC)的m RNA被迅速清除,避免翻译错误的m RNA而生成毒性截短蛋白,保证机体的正常运行。NMD的发生过程依赖于核糖体的翻译,但是目前关于核糖体如何区分正常终止密码子和提前终止密
上皮细胞受外界刺激后,在形态、结构、粘附力和移动性等方面发生改变,使细胞失去了上皮细胞的特点,上皮细胞标志蛋白如E-钙粘蛋白(E-cadherin)表达减少,而间质细胞标志蛋白如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增加,致细胞间的连接变弱,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增强,最终转变成为间质细胞表型,这个生物学过程称为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
紫锥菊(Echinacea purpurea(L.)Moench)是具有多种药用活性成分的“洋草药”,如今在国内多个地区均有引种,目前已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植物品种保护名录(第十一批)》。紫锥菊具有抗氧化、抗炎、免疫增强、抗菌等药理作用,其中咖啡酸及其衍生物是其主要的抗菌活性成分。但是咖啡酸衍生物的数量繁多、类型复杂,各单体的具体的抗菌作用机制也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对紫锥菊的咖啡酸衍生物单
非典型蛋白质分泌作为经典蛋白质分泌途径的有益补充,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与功能中有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与意义。但非典型蛋白质分泌途径的生物发生与分子作用机制都尚未研究清楚。烟草花粉果胶甲酯酶(Nicotina tabacum pollen pectin methylesterase 1,Nt PPME1)是一种调控细胞壁合成的关键酶,它参与一条非典型的蛋白质分泌胞吐途径,首先,它在内质网中合成,在高尔基体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属于B型单端孢霉烯族毒素,因能造成人、猪等哺乳动物呕吐而被称为呕吐毒素。DON因其强耐酸性和耐热性可沿着食物链向生物体内蓄积,对人及家畜的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DON具有广泛的细胞毒性,如影响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分泌、氧化应激、核糖体应激、内质网应激、线粒体功能及细胞凋亡等多种生物进程。本课题为分析DON对细胞全基因组表达谱的影响,以人肝癌细胞
关中传统灯彩历史悠久,是多年来民俗文化的积淀,有着丰富的造物理念和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一种民间手工艺更是一种历史文化传承的体现,它传递着人民的情感,饱含着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内涵,更体现了当地的民俗、思想与观念,承接吉祥与祝福,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本论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访问专家学者、实地调研并采访了大量的民间艺人,梳理了关中传统灯彩的历史起源、发展历程、制作工艺等,分析了关中传统
传统农具是农耕社会主要的生产生活工具,见证了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发展历程。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传统农具在现实生活中逐渐减少甚至不断消失。因此对传统农具的研究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传统农具研究的文献非常丰富,但同时也存在着部分的不足之处,比如缺乏对岭南地区农具的单独研究。岭南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形成了很多独特的风俗文化,同时伴随着各种具有地域特色的生产工具,本文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前人研究的不足。传统
广东省是我国最大的甜玉米产区,但是常年单一连作的耕作制度及过量施用化学氮肥极易造成地力衰退与环境污染。为了探究长期减量施氮对甜玉米//大豆间作系统生产力及丛枝菌根真菌(AMF)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本文通过11季田间定位试验,研究4种种植模式【甜玉米单作(SS)、甜玉米//大豆2:3间作(S2B3)、甜玉米//大豆2:4间作(S2B4)、大豆单作(SB)】和3种施氮水平【不施氮处理(0 kg N·hm
T-2毒素是由镰刀菌等真菌所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属于霉菌毒素中的单端孢霉烯族A类化合物,其性质稳定,毒性强,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频繁污染粮食作物。畜禽相较于人来说更容易接触霉菌,一旦摄入被污染的粮食作物可发生中毒甚至死亡等,给农业和畜牧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是一类代谢内源和外源化合物的主要酶系,参与人体75%以上的代谢活动,很多研究证实大部分CYP450酶的代谢物又是CYP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