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冶是以社会主流价值理念为核心,将教育意向和教育内容寓于生动形象、趣味盎然的环境与活动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的一种育人方法。我国语文教育具有深厚的陶冶传统,可以说中国语文教育史就是陶冶的历史。然而,当代教育身受工具性与功利性的重重包围,语文作为语言与文化同构体,其文化陶冶作用遭到无情的漠视。本文针对此种情况,追根溯源,立足当代,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索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的内涵、特质及其实施方法。文章试图从五个方面对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加以阐述:第一部分:“困境与反思:当今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与‘陶冶’价值的凸现”。首先反思时下儿童精神生活匮乏、精神世界急剧“缩水”的现状,深究小学语文教育重功利、重工具性的倾向及其思想根源。继而通过分析新近语文教学改革中出现的种种新气象,揭示语文教育日益凸现的“陶冶”价值。第二部分:“理想与争鸣: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的提出”。语文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实施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是实现语文文化陶冶功能的理想途径。为了使概念界定更为科学、准确,文章率先从词源学入手,探讨“陶冶”的含义及其与“教化”、“熏陶”、“德育陶冶法”三个意义领域的异同。结合对语文本质的思考,定义出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的内涵。第三部分:“沉淀与回眸:小学语文教育陶冶传统的追溯”。本章由历史解读入手,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梳理和概括,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回顾了我国古代语文教育教学的陶冶传统。第四部分:“发难与应对:当代视野下的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对于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陶冶”这一传统方法,有人认为是复古,在当代无法实现。对此本章重点探讨当代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的中间媒介、教学要求及实施方法,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语文陶冶性教学框架,以其真实的可操作性来应对部分悲观者对语文陶冶性教学是否可行的质疑。第五部分:“摸索与学步: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实践举隅”。涂鸦之笔,罗列了自己在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识字教学、写字教学和习作教学中的一些尚不成熟的做法。开展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实现语文的文化陶冶功能,是笔者面对教学实践中的种种无奈和困惑而生发出的一种理想。本文尝试定义了“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的内涵,在吸收传统语文教育思想精华、借鉴当代名师语文教学艺术的基础上,勾画出面向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同时,对于“陶冶”这一很少被人上升为理论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