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儿童行双眼外直肌等量后徙术与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回顾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于2012年5月~2014年10月期间手术治疗的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68例,因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A组36例,行双眼外直肌等量后徙术;B组32例,行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所有患者术后有定期随访记录,随访时间≥1年,分别比较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两组患者手术矫正后在眼位正位率、近立体视功能恢复、斜视度回退量方面的差异。结果1.A,B两组患者术前的一般情况:两组患者在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500,P=0.338);手术年龄,斜视持续时间,屈光度,矫正视力,术前斜视度,随访时间,术前立体视功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双眼外直肌等量后徙术(A组)组术后一周眼位正位率为83.3%,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B组)组术后一周眼位正位率为81.2%,两组眼位正位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51,P=0.822);2.2.双眼外直肌等量后徙术(A组)组术后一年眼位正位率为77.8%,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B组)组术后一年眼位正位率为53.1%,两组眼位正位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061,P<0.05),A组术后眼位正位率高于B组术后眼位正位率。3.双眼外直肌等量后徙术(A组)组术后一年的三级立体视功能恢复率为61.1%,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B组)组术后一年的三级立体视功能恢复率为65.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48,P=0.700)。4.1.随访两组术后斜视度变化情况,双眼外直肌等量后徙术(A组)组术后一周,一年斜视度均值分别为1.810±5.148PD;-2.560±4.595PD;配对样本t检验(t=4.541,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B组)组术后一周,一年斜视度均值分别为2.500±6.559PD,-6.563±6.710PD,配对样本t检验(t=11.957,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术后眼位均有回退。4.2.双眼外直肌等量后徙术(A组)组术后斜视度数回退量均值4.370±3.729PD;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B组)组术后斜视度回退量均值为9.063±4.288PD,独立样本t检验(t=3.288,P=0.0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B组)术后一年斜视回退量高于双眼外直肌等量后徙术(A组)组术后一年斜视度数的回退量。结论: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术后疗效有差异,两种手术方式术后一周两组正位率无差异;观察术后1年后比较两组正位率,统计学有差异,双眼外直肌等量后徙术(A组)的患者术后正位率高于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B组)的患者正位率。两种手术方式术后在三级立体视功能的恢复率方面无明显差异;行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B组)患者术后斜视回退量高于双眼外直肌等量后徙术(A组)的患者。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治疗可优先选择双眼外直肌等量后徙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