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翻译语体嬗变初论——以圣经汉译为例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ca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翻译研究是建立在原语中心论的基础之上的。在这种传统的研究模式中,译作从内容到形式须遵循原文的有关因素,这将使中外翻译史上大量译作在内容或形式上与原文不相一致的现象无法得到解释。图瑞译语文本理论的提出,破除了原语的权威地位,将社会历史因素引入翻译讨论,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   翻译过程是动态的。翻译的动态性有两种表现:一是共时性变化;二是历时性变化。翻译的动态性渗透到翻译的各个方面。   翻译语体研究是翻译研究的一个新视角。在翻译过程中,不同时期或同一时期的不同译者会选用不同的语体,并通过翻译策略来实现。分析语体嬗变有助于我们认识翻译活动译入语的社会文化环境,认识发生在译入语社会文化时空中的翻译活动,从而为今后的翻译理论及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本文以翻译活动的动态性为理论出发点,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考察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翻译语体嬗变。重点研究翻译语体从文言、浅文言、白话再到现代汉语更迭演变的历史,文化和文学因素。   本文包括六部分。第一部分引言,第二部分文献综述,第三部分探讨翻译语体因何而变、变的表现。第四部分以圣经汉译为个案讨论翻译语体嬗变的历程:第五部分探讨翻译语体嬗变的影响:从翻译语体的选择看译作对译入语文学及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第六部分,总结全文,当下翻译语体文言与现代汉语仍面对共存的局面,并指出本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其他文献
幽默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哲学、人类学、美学、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者很早开始关注幽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语言学的不断发展,言语幽默受到语言学家的广泛关注。  在会
作为英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约瑟夫·康拉德的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常被视作是从复杂的道德层面和心理角度对界限不清的善与恶的诘问,对人类所承受的劫难的探究。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这是唐孟浩然的诗句。不知不觉,秋天来了。我写这篇卷首语时,正是中秋,月正圆,风已凉。  文人自古悲秋。像杜甫的诗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字里行间就弥漫着一股悲凉之境。辛弃疾的词:“落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想想都让人难过。这样的诗词还有很多,不过还是不再列举了,谁会喜欢凄凄惨惨的呢!  是否是因为天气造成这样一种情绪?这就不得而知了。不过以这
本文将对爱·摩·福斯特在《霍华德庄园》中对抗异化的思想进行生态解读。文章将按照三个层次展开。   第一部分,福斯特刻画了他所生活的时代-爱德华时代的异化图景。他刻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