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英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约瑟夫·康拉德的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常被视作是从复杂的道德层面和心理角度对界限不清的善与恶的诘问,对人类所承受的劫难的探究。康拉德的水手经历和外国人的特殊身份以及他所处的时代共同影响了他对于人生的洞察,也造就了他在文学创作中的独特表达方式。《间谍》作为康拉德政治三部曲之一,以20世纪初英国国内的政治乱象为写作背景,追问人生真谛、探讨道德问题。“狂欢”的概念由俄罗斯批评家巴赫金提出,这一概念形容多元的大众幽默以及大众文化中蕴含的对于正统文化禁锢的反抗。“狂欢”一词来源于中世纪的一种古老仪式,它代表平民的智慧,对立于一切形式的权威。“狂欢化”强调文学的戏谑功能,讥讽权威并以释放人类天性为己任。康拉德的文本常被视作展现人生的阴暗和深重危机的典范。然而,康拉德小说世界中对阴暗面的深刻描写常常以幽默戏谑的方式示人。同样的,《间谍》中那阴郁的气氛和作者对于主人公的讽刺性描写正蕴含着这种具有幽默色彩的阴暗感。福格尔首次将康拉德的文学作品与狂欢化联系起来。福格尔的观点为论文作者提供了解读康拉德和他的小说《间谍》的灵感。虽然已有前人用狂欢化解读康拉德的小说作品,但几乎没有论著涉及康拉德的这部政治题材小说《间谍》。本文旨在借助狂欢理论探究《间谍》主题的复杂性:从回顾康拉德众多小说中都具有的狂欢幽默和狂欢的死亡场面入手,揭示康拉德小说和狂欢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以狂欢化理论解读《间谍》中的狂欢主角,狂欢地狱和狂欢人群;同时观照巴赫金理论的核心——对话性,指出其作为实现狂欢化的重要手段的统摄力量。论文作者力图通过对《间谍》中在不同人群间进行的自由对话的细致梳理,归纳出善与恶、聪明者和愚笨者的对话,从而揭示康拉德对人生、特别是道德问题的深邃洞见。本文得出以下结论:《间谍》主题的复杂性来源于蕴含在小说中的狂欢因子。论文同样展现了真理的对话性。小说的狂欢化魅力向人们表明:人类的认知是开放的,对于真理的探求是开放的,错综复杂的世界同样是开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