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申脉、照海穴治疗慢性失眠的临床研究及对失眠大鼠中枢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

来源 :上海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hjzc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拟通过完全随机对照研究,在评价针刺申脉、照海穴对慢性失眠患者临床疗效的基础上,试图探索申脉配照海穴治疗慢性失眠是否基于阴阳跷脉。为进一步探索针刺调节睡眠觉醒障碍的中枢机制,在证实针刺效应的基础上,观察针刺申脉、照海穴对失眠大鼠中枢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临床试验:150例慢性失眠患者以1:1:1: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对照组、申脉配照海组、申脉配筑宾组、金门配照海组、金门配筑宾组。对照组采用假穴浅刺的方法,其余4组均采用双侧平补平泻的方法,每位受试者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10次。采用失眠严重程度量表(Insomnia Severity Index,ISI)作为主要指标,评价受试者睡眠情况,次要指标包括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疲劳量表-14(Fatigue Scale-14,FS-14)、贝克焦虑量表(Beck Anxiety Inventory,BAI)、贝克抑郁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I amended,BDI-IA)。动物实验:选择慢性坐骨神经结扎(chronic constrict injury,CCI)作为长期失眠大鼠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5)和模型组(n=16),观察其在造模后7d和15d痛阈的变化,以及造模后8d和16d睡眠觉醒的变化;在模型鉴定成功的基础上,将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5),针刺组(n=6)和对照组(n=5),针刺组选择双侧申脉穴(B62)、照海穴(K6),每天8:00行针刺干预20分钟,连续7天,观察针刺对痛阈及睡眠觉醒量的影响。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n=5)、模型组(n=5)、针刺组(n=5)和对照组(n=5),在第7次针刺干预结束90min时灌注取脑,观察脑区核团c-fos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临床试验:本试验共收集病例150例,脱落21例,脱落率14%,最终收集有效病例129例。五组受试者的性别构成、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否服用药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五组受试者ISI、PSQI、FS-14、BAI、BDI-IA量表基线评分组间均衡。治疗后,申脉配照海组ISI总分下降约9.24分,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次要指标在治疗前后有明显改善,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动物实验:造模后8d及造模后16d,模型组主观黑夜12h Light的Wake累积量较假手术组有显著增加,NREM睡眠累积量较假手术组有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证明该模型制作成功。在此模型基础上,针刺干预7天后(即造模后16d),针刺组主观黑夜12h Light的Wake累积量较对照组与模型组相比显著减少(P=0.026,P=0.024),NREM睡眠累积量较对照组与模型组相比明显增加(P=0.016,P=0.031),针刺组与假手术组相比,无论是Wake累积量还是NREM睡眠累积量,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902,P=0.60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相比于空白组,经CCI造模后的大鼠其中央杏仁核(central amygdala,Ce A)c-fos蛋白表达明显增加;干预后,针刺组相比于对照组、模型组、空白组,其蓝斑(locus coeruleus,LC)、中缝背核(dorsal raphe nucleus,DRN)、膝状体间小叶(intergeniculate leaflet,IGL)、橄榄叶前核(olivary pretectal nucleus,OPN)、外侧僵核(lateral habenular nucleus,LHb)区域的c-fos蛋白表达明显增多。结论1.基于不同穴位配伍及申脉配照海组的临床疗效,从“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出发,部分证实了申脉、照海穴发挥治疗慢性失眠的作用是基于阴阳跷脉的循行有别于膀胱经与肾经。2.成功制作了疼痛引发的长期失眠大鼠模型,并在该模型上初步证实了针刺申脉、照海穴可有效调节失眠大鼠睡眠觉醒状态。3.通过进一步动物实验发现,针刺申脉、照海穴影响了LC、DRN、IGL、OPN、LHb区域神经元活性,这些核团可能是针刺调节睡眠觉醒障碍的关键。
其他文献
目的:(1)探讨活血潜阳祛痰方对肥胖高血压左室肥厚的临床疗效;(2)通过大鼠体内实验观察活血潜阳祛痰方对肥胖高血压大鼠心肌肥厚的改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中西医结合防治肥胖高血压心肌肥厚做出有益探索。方法:(1)采用随机分组方案,将符合肥胖高血压左室肥厚诊断标准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两组均在原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予一般健康宣教,治疗组除给予基础治疗外,予口服活血潜阳祛痰方进
目的:1、观察鹿红方对冠心病阳虚血瘀证心衰患者血清VEGF、IGF-1、B NP变化,观察鹿红方对以上患者的临床证候、心功能、运动耐量、生活质量及中医证候积分等的影响,研究鹿红方对冠心病阳虚血瘀心衰患者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其机制。2、观察鹿红方对Sca-1+心肌细胞旁分泌以及对心肌细胞内PI3K/Akt通路影响,分析其促进乳鼠心肌细胞增殖的机制,为鹿红方治疗心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临床试验:收集符
研究目的1.评价重度EMS对辅助生殖结局的影响,分析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为EMS相关不孕病理机制提供研究方向。2.筛选重度EMS相关性不孕症患者卵泡液中特异表达的蛋白,研究其对卵母细胞质量的影响。3.从卵母细胞质量这一研究方向,探索内异方治疗EMS相关性不孕症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临床研究通过大样本回顾性队列研究,对输卵管性不孕患者(对照组)和不同类型重度EMS相关性不孕症患者体外受精/单精注射
第一部分临床研究目的:评价强心方对于舒张性心衰(心肾阳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纳入上海市中医医院心病科住院部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11月1日收治的符合中医辨证分型“心肾阳虚”证,且西医诊断为舒张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Ⅱ-Ⅲ级)的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或治疗组。对照组予培哚普利片4mg,口服,每天一次+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47.5mg,口服,每天一次,若患者出现明显水钠储溜症状时,则加
目的:采用候选基因研究方法,运用基因组学技术,通过多位点遗传关联分析,探索NAFLD发病的易感基因位点及其基础核心证候-脾阳虚证的基因组生物标志物,并结合基因多态性和代谢危险因素,建立并评价NAFLD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基于自主建立的上海浦东张江地区NAFLD“病-证”研究队列及“病-证”生物样本库,从2017年4月至2018年7月在张江地区采集汉族人群,采用以社区自然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DRG中P2X7和P2Y1受体在电针足三里、三阴交缓解内脏痛敏中的作用机制。方法:TNBS灌肠诱导IBS大鼠内脏痛模型,给予足三里(双)、三阴交穴(双)电针刺激干预(强度1m A,频率2Hz,波宽0.1ms),15min/次,1次/日,共1周。运用病理形态学、行为学、逆行示踪、电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探讨DRG中P2X7和P2Y1受体介导电针缓解内脏痛敏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结果:电针明
目的:根据中医“异病同治”理论,将邵长荣教授矽肺治疗经验应用于特发性肺纤维化,由治疗矽肺有效经验方化裁而成化纤煎应用于IPF治疗。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评价化纤煎治疗气阴两虚、痰瘀互结型IPF的临床疗效。进行体外细胞实验研究,观察化纤煎冻干粉溶液对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增殖、活化、分泌细胞外基质的影响,并观察其对TNF-α细胞因子和NF-κB信号通路的调控,探讨化纤煎治疗IPF的作用机制。方法:临床实
目的:分析血管因子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肝肾不足证)患者骨代谢标志物、骨密度的相关性。观察芪骨胶囊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肝肾不足证)患者中医症候积分、骨代谢标志物及循环水平血管因子的变化并分析其治疗作用,从体内体外实验探讨芪骨胶囊促成骨成血管效应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1)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通过一般情况调查、记录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测量患者骨密度、骨代谢标志物,运用ELISA法检
目的1.观察隔药饼灸对CD大鼠相关炎性因子和炎性通路以及自噬相关指标的影响。2.阐明隔药饼灸通过调节PI3KC相关信号通路,抑制CD大鼠结肠组织过度活化的自噬的相关机制,为隔药饼灸治疗CD的局部效应提供科学依据。3.观察隔药饼灸对CD大鼠血清外泌体中mi RNAs的影响并对自噬相关差异mi RNAs进行验证,进一步探索隔药饼灸治疗CD的整体效应。方法1.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隔药饼
目的:建立一种可靠的肝组织血管和胆管的数字化病理量化分析方法。通过对比不同病因慢性肝病的数字化病理特征,分析胶原与管腔在肝纤维化进程中的变化形式,阐明乙肝肝纤维化进程中血管与胆管特征性的变化;并通过分析乙肝肝纤维化逆转人群与未逆转人群的数字化病理特征,阐明血管与胆管在肝纤维化逆转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与意义;通过分析中医不同证型间数字化病理特征的差异,阐明中医对乙肝肝纤维化证型分类的科学意义及证型间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