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陕北黄龙山林区1986年、1997年和2006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为基础,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功能以及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对研究区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动态进行了分析,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利用二类调查数据和DEM数据,在ArcGIS的支持下,对研究区森林景观进行分类,通过DEM得出黄龙山林区三期景观格局分布图以及坡度、坡向图,依此作为研究区景观格局分析的基础数据。(2)在ArcGIS支持下对研究区不同时期的景观类型面积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景观发生了较大变化,有林地面积不断增加:灌木林地、荒地逐渐减少;耕地和未成林造林地在1986~1997年间增加,在1997~2006年间减少;柏木林地和苗圃地在景观中占得比例较小,其变化不显著。因此,有林地是研究区的主要景观基质,控制着景观的整体结构和功能,耕地、荒地和苗圃地等景观斑块镶嵌其中。(3)通过对Markov矩阵转移模型的分析表明,研究期间,有林地面积增加,主要来源于耕地和灌木林地,而有林地转移部分的去向也主要是灌木林地和耕地,由此看出,有林地与灌木林地和耕地之间相互转化,且灌木林地和耕地转为有林地的面积多于有林地向灌木林地和耕地的转移面积。(4)将坡度图、坡向图,分别与三期森林景观格局分类图叠加,进行面积制表统计,总结出各森林景观类型的地形分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三个时期分布在5°-25°的坡度范围内景观类型面积占各时期景观总面积的比例最大,占87%以上;各景观类型在各坡向上的分布面积比较接近,整体看阴坡和半阴坡的占有率略多于阳坡和半阳坡。(5)景观类型特征上,研究期间,硬阔叶林和松林总面积不断增加,从1986~2006年间增幅达40%,柏木林地的面积较稳定,三个时期均维持在2000hm2以上,软阔叶林面积逐渐减少;各树种的龄级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6)通过Fragstats计算的景观指数表明:在斑块类型水平上,硬阔叶林和松林呈连片发展趋势,各时期硬阔叶林和松林的最大斑块占景观面积比例指数(LPI)值远大于其他景观类型;灌木林、软阔叶林和荒地破碎度增加,分布更为分散;耕地和未成林造林地面积先增大后减小,且耕地的破碎化程度增强;柏木地和苗圃地的各项指数变化不显著;在景观水平上,研究区景观多样性水平在减少,优势度和破碎化程度加强,斑块类型在景观中呈团聚状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