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营养对工业化养殖大菱鲆幼鱼生长、消化、免疫及溶菌酶基因表达的研究

来源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十一次全国动物营养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ao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试验以大菱鲆(Scophthatmus maximus L.)幼鱼[初始体重(145.08 ±0.56)g]为研究对象,在工业化封闭循环海水养殖环境中,进行以日粮蛋白质含量为唯一变量的单因素随机动物实验,即4种蛋白水平处理(41%、46%、50%、55%;以Ⅰ、Ⅱ、Ⅲ、Ⅳ表示),每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12尾鱼,试验期74天,通过生长、消化酶、水质、免疫指标和溶菌酶基因表达量的测定,探寻蛋白质营养对工业化封闭循环海水养殖大菱鲆幼鱼的效应规律、免疫作用特征及其分子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试验鱼增重率随着日粮蛋白质水平升高而提高,其中Ⅲ、Ⅳ两组增重率显著高于Ⅰ、Ⅱ组(P<0.05),Ⅲ、Ⅳ两组间没有显著差异;饵料系数则呈相反规律,Ⅲ、Ⅳ两组极显著低于Ⅰ组(P<0.01),Ⅱ、Ⅲ、Ⅳ三组间没有显著差异;蛋白质效率各组没有显著差异.(2)日粮蛋白质水平对试验鱼胃蛋白酶和胃肠脂肪酶活力有显著影响,对胃肠淀粉酶活力影响不显著.Ⅳ组胃蛋白酶活力分别极显著高于Ⅰ、Ⅱ、Ⅲ组(P<0.01),Ⅱ、Ⅲ两组无显著差异,胃肠脂肪酶活力从Ⅰ~Ⅳ组逐渐降低;各组肝胰脏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受处理影响不显著,而胰蛋白酶活力有显著差异,Ⅳ组显著高于Ⅲ组(P<0.05),极显著高于Ⅰ、Ⅱ组(P<0.01),Ⅰ、Ⅱ两组差异不显著.(3)大菱鲆排氮率呈现出明显的节律性,排氮高峰出现在摄食后6(早)~9(晚)h.Ⅳ组试验鱼排泄率在早晨摄食后6h极显著高于其他3组18.00%、20.73%及35.03% (P <0.01),在晚摄食后9h极显著高于Ⅰ组31.24% (P<0.01),显著高于Ⅱ组14.25% (P <0.05),与Ⅲ组差异不显著;随着日粮蛋白质含量的增加,大菱鲆排泄率先缓增后趋于平稳,待日粮蛋白含量超过50%时,鱼氨氮排泄率急剧增加.(4)随日粮蛋白含量提高,各组试验鱼主要免疫器官组织溶菌酶活力呈先上升后缓降趋势,Ⅲ组活力最高,其中肝脏溶菌酶活力分别极显著高于Ⅰ组80.07% (P <0.01),显著高于Ⅱ组43.56%(P<0.05);头肾溶菌酶活力极显著高于Ⅰ、Ⅱ两组67.78%和35.76% (P<0.01);Ⅲ、Ⅳ两组差异不显著.脾脏、腮丝溶菌酶活力虽亦表现出上述变化规律,但各处理组间差异不显著.血清免疫因子方面,各组试验鱼血清SOD活力及C3补体含量,随日粮蛋白含量增加而提高,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血清丙二醛含量则呈相反规律;血清酸性磷酸酶活力及溶菌酶活力随蛋白水平提高先升高后稍降,Ⅲ组血清溶菌酶活力极显著高于Ⅰ组31.92% (P <0.01),显著高于Ⅱ组18.72% (P <0.05),也高于Ⅳ组2.66%,但差异不显著.(5)大菱鲆肝、脾、肾3个组织c型溶菌酶mRNA相对表达量随日粮蛋白含量增加而提高,Ⅳ组表达量最高.肝脏:Ⅳ组显著高于Ⅲ组9.6%(P<0.05),极显著高于Ⅰ、Ⅱ组18.1%和37%(P<0.01);脾脏:Ⅳ组极显著高于Ⅰ组64% (P <0.01),Ⅱ、Ⅲ、Ⅳ3组差异不显著(P>0.05);头肾:4个组差异不显著(P>0.05).(6)大菱鲆肝、脾、肾3种组织中g型溶菌酶mRNA相对表达量随日粮蛋白水平的提高呈先增加后缓降的趋势,Ⅲ组最高.头肾:Ⅲ组显著高于Ⅱ组42% (P <0.05),极显著高于Ⅰ组113% (P <0.01),高于Ⅳ组10.36%但差异不显著(P>0.05).脾脏:Ⅲ组显著高于Ⅱ组4.9%(P<0.05),极显著高于Ⅰ组28% (P <0.01),高于Ⅳ组2.4%但差异不显著(P>0.05);肝脏:Ⅲ组显著高于Ⅰ组15%(P<0.05),分别高于Ⅱ、Ⅳ组2.6%和4.3%(P>0.05).结果表明,大菱鲆幼鱼日粮的中高蛋白质水平(50%含量),既有利于鱼的健康快速生长,又能维持工业化养殖的清洁水环境.
其他文献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如何快速高效地定量估算有机质含量是精确农业的要求.地面光谱遥感因其快速、简便、非接触、不破坏、环保等优点,成为定量估算有机质含量的主要技术手段.本文利用吉安县土壤图叠加土地利用现状图,手持GPS空间定位采集到吉安县主要类型土壤样品,通过对土壤样品的光谱特征解析、土壤光谱各种预处理和有机质相关分析,找出特征光谱,建立特征光谱和有机质含量的定量估算模型,并对模型稳定
水钠锰矿是土壤中广泛分布的层状氧化锰矿物,土壤中许多氧化锰矿物的形成与水钠锰矿关系密切,以水钠锰矿为母体直接或间接转化生成.依据层结构的对称性,水钠锰矿分为六方对称型水钠锰矿(简称"六方水钠锰矿")和三斜对称型水钠锰矿(简称"三斜水钠锰矿"),而天然水钠锰矿主要为六方对称型.目前关于水钠锰矿转化的研究多以三斜水钠锰矿为母体,且多偏向于苛刻物理化学条件下的矿物转化.因此,本项目以六方水钠锰矿为前驱物
为了探索中国荷斯坦奶牛泌乳的自然月份、泌乳胎次与与乳成分的变化规律,并试图建立生乳脂、乳蛋白的季节性变化模型,满足泌乳奶牛牛群的管理及营养调控,保证牛群全年生乳品质符合生鲜乳收购标准,本研究基于中国北方荷斯坦泌乳奶牛牛群生乳DHI测定数据,按胎次(1~4胎)对泌乳奶牛的乳蛋白率、乳脂率进行分组,经预处理获得乳蛋白率观察数据6 114个,乳脂率观察数据5 871个,以自然月份、泌乳胎次及其他们的互作
N-甲基-D-天冬氨酸(NMDA)是动物体内存在的一种天然氨基酸衍生物,对蒙脱石是由颗粒极细的含水铝硅酸盐构成的层状矿物,因其独特的结构而广泛应用于畜牧业生产实践中.本研究通过蒙脱石饲喂试验,旨在评价不同浓度梯度下蒙脱石对奶牛采食量、生产性能、血液代谢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为蒙脱石在泌乳奶牛饲料中适宜添加量的制定提供依据.试验选取75头健康中国荷斯坦奶牛(泌乳天数为181天,产奶量为29.1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不同赖氨酸水平对肥育猪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血清指标和肠道碱性氨基酸转运载体基因表达的影响.选用120头平均体重为74kg长白×大白二元杂肥育猪,按体重和性别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5个重复,分别为0.60%赖氨酸(FLL)组、0.80%赖氨酸(FML)组和1.00%赖氨酸(FHL)组,试验期为28天.试验于第3周采用外源指示剂收粪法进行消化试验,在试验第15天和第29
选用60周龄健康商品代海兰褐蛋鸡648只,预试2周,饲喂不添加锌的基础饲粮(含锌45.44mg/kg).按产蛋性能随机分为9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进行为期8周的饲养试验.探讨在基础饲粮中添加不同锌源和锌添加水平(硫酸锌40mg/kg、60mg/kg、80mg/kg、100mg/kg,乙酸60mg/kg、80mg/kg,碱式氯化锌80mg/kg,甘氨酸80mg/kg)对产蛋母鸡
植酸酶来源主要有微生物发酵生产添加剂和农作物通过转基因技术生产含高活性植酸酶作物籽实两种方式,本试验通过比较转植酸酶玉米和微生物来源植酸酶对猪生长发育,营养物质消化率,及消化酶活性等方面的影响,研究不同来源植酸酶对猪生产影响.选用日龄相差不超过3天、品种相同的杜×长×大断奶仔猪108头,平均体重约7.50kg,按照遗传背景相同、体重相近、性别比例一致的原则随机分为3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
由于动物消化道内缺乏分解大豆寡糖(SBOS)的α-D-半乳糖苷酶,被动物采食的SBOS可直接到达消化道后段作为营养基质选择性地被肠道微生物利用.为了探讨SBOS对环江香猪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的调节作用,体外发酵试验选用环江香猪的空肠、回肠、盲肠和结肠内容物为接种物,分别以200mg/L的SBOS和葡萄糖为底物进行,记录产气量,48h后检测发酵液pH值、短链脂肪酸含量和微生物区系;饲养试验选用21日龄
本研究旨在揭示妊娠后期蛋白限制和能量限制对后代羔羊免疫功能的影响,并比较营养恢复6周后限制组羔羊和对照组羔羊的免疫应激反应.本试验分为营养限制试验和免疫应激试验两个部分.营养限制试验:采用同期发情和人工授精获取30头健康状况良好、体重相近、怀雄性单胎的同步妊娠母山羊,妊娠90天时按随机原则分配到以下3组饲粮中:对照组(CON: ME,9.34MJ/kg;CP,12.5%)、蛋白限制组(PR,对照组
本试验以鲁西斗鸡(公母混雏)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蛋白水平对其生长规律及屠宰性能的影响,并制定出了用于估测生产条件下的模型.选用1日龄健康鲁西斗鸡600只(公母混雏),分5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试验期分为育雏期(0~6周)、育成前期(7~12周)、育成后期(13~18周)、育肥期(19 ~24周)4个阶段进行饲养试验,试验采取单因素试验设计,分5个蛋白梯度,各阶段的蛋白水平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