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走向民主管理的班级建设

来源 :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2016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sssddd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的教育为明天的社会培养公民,公民意识的培养植根于作为“细胞”的学校班级之中.班级的组织建设经过初创阶段的部落式形态、发展阶段的家族式形态之后迈向高级阶段的民主式形态.建设协商民主式班级管理制度是时代发展的要求.班级共同体的民主制度建设无论是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还是国家教育目标的实现,乃至整个社会的民主制度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布迪厄的“反思社会学”是一种旨在如何使主体学会批判社会、省思自身存在状态、进行反思性选择与实践的社会学范式.“反思社会学”范式既蕴含着浓郁的道德趣味,也包含深刻的道德教育观点.主要包括:道德“惯习”的生成与培育是道德教育的真正目的;“符号暴力”的祛除与超越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手段;“文化资本”的开发与利用是道德教育的核心资源.这些见解对人们思考道德教育的本质、策略,具有重要的价值参照作用.
学校直接德育目标过高和学校教育功利化,是长期并存于我国学校德育体系内部的两大传统.儒家道统、封建时代德育遗存、解放区德育传统从不同角度支撑着过高的直接德育目标.起于先秦的学校教育功利化却与直接德育产生极大内耗,造就了精致利己者.我国当代德育目标应该中和利己与利他,通过直接德育创新和学校教育的整体德性改善来全面确立道德教育的适宜高度.
首先将教师职业道德置于教育本质以及由此规定的教师职能之下,认为教师职业道德必须得到教育本质、教师职能的界定;然后根据教师职能从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材的两对关系阐述了教师如何专业性表达职业道德,认为教师对学生身心规律、学习规律的尊重是师生关系中的基本师德,教师对教材知识的深入阐述、道德性诠释体现了师德的专业品质.进而得出结论,教师的职业道德一定且只能体现在其职业活动之中.
道德虚构的现实困境,引起学界诸多的争论,有必要对其价值和限度进行重新讨论.其注重道德学习直观化,抽象的道德要求表象化,和实践过程中道德主体的独立性、主动性和享用性,有效地契合了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但其受制于道德理念单一价值与社会价值多元、内在结构的差序性与道德主体间性关系、模式的理想性与现实道德遭遇的可能性之间存在的张力,道德虚构作为一种道德教育模式有其自身适用的限度,同时,这也提
教师的日常工作是一种特殊的活动形式,它不仅存在操作层面,更多的是基于价值层面的审视与体察.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比较激烈.在不同价值的诱惑面前,一些教师的日常工作也在此过程中迷失价值方向.基于舍勒的价值伦理学视角,看到教师的志向规定着与其相符的教育行动,并朝向特定价值的实现.因此,教师首先要确立教育之“志”,坚定教育信仰,以“为师之道”的行动引领学生“为人之道”的行动,唤醒学生的
在现实的专业生活中,教师面临着种种价值冲突和伦理挑战,倘若缺乏足够的道德勇气,教育将很难维持其应有的道德立场和价值追求.然而,由于现实教育制度环境中权威力量的胁迫、集体氛围的裹挟以及教师自我理想的放弃,使教师日渐失去了坚守教育信仰和专业伦理的勇气.教育更具伦理性的发展需要教师具有道德勇气并且能够化作现实的行动.因此,教师道德勇气的实现需要教师勇于放弃,冲破利益的“牢笼”;勇于担当,发现庄严的使命;
雅斯贝尔斯认为:陶冶是人由第一个世界飞升到精神世界的中介,是一种生活型式,是通过活动来实现的,是单个个人的世界探源,是每个人获得知识和重新塑造自己的土地,是一个不断增殖的财富.雅斯贝尔斯的陶冶观对我国当前大学道德教育方法论的启示:大学道德教育应该重视大学生的精神境界的提升;应该重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品德修养;应尊重和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施主体性德育;应重视道德教
学术品格反映了大学教育的基本性质和特点,价值追求体现了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学术品格之蕴含体现在:价值理念是学术品格的永恒追求,知识观是学术品格的核心,科学研究是学术品格的象征,学术实践是学术品格的升华.学术品格由四个方面构成学术自由是大学价值的旨归,学术责任是大学存在的根基,学术伦理是大学发展的福祉,学术智慧是大学创新的动力.学术品格应追求创新新、人本性和正义性的价值精神.
青少年群体是培育一个国家核心价值的主要客体之一,因此,青少年群体核心价值观教育便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从目前我国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现状来看,依旧存在诸多现实挑战.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虽然主要依托学校这一重要场域,但它遭遇到的首要现实挑战却是来自复杂的社会环境;其次是来源于文化观念,即对“多元文化”与“核心价值”的关系还缺乏一种理性认识;第三个现实挑战是来自学校德育过程及其方法本
乡土文化作为一种富有地域特色的原生态文化,其中所蕴含的风俗习惯、精神信仰、娱乐活动等都对乡村学校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和多元化背景之下乡土文化发生了退变,同时也给乡村学校道德教育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乡村学校道德教育无根,处境尴尬;优秀德育资源流失;乡村学校德育生态网络遭到破坏等.基于此,本文探讨了乡村学校道德教育的出路在于:重建乡土文化,给学校道德教育以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