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小学语文教科书特色及其借鉴

来源 :第五届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教科书高峰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huaai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湾地区"翰林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采用主题组元方式,围绕儿童生活进行选材,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进行编排,呈现出以美悦人、儿童本位、能力取向、利于教学等特征.这些特征对大陆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有一定启示:小学语文教科书要坚持儿童本位,精减课文的篇目,优化教师参考用书,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教科书补助政策,为出版界研究和开发高质量的教科书提供保障.
其他文献
本文旨在通过探讨教科书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路径,推进教科书研究的科学化和规范化.首先,教科书研究与教科书解读、教材分析不同,是对教科书问题的科学研究;其次,教科书研究既是一种科学研究,也是一种文本分析和教学分析.再次,教科书研究可以促进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创新,可以为教科书编审和评价工作提供技术支持,还可以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的整体改革.最后,教科书研究应采取"集大成"的跨学科研究范式,构建"理论
教科书评价是指对教科书价值关系的揭示和深层认知,是对教科书价值关系的观念反映与建构,并在此基础上以是否满足主体需要为尺度,对教科书作出的价值判断.主体需要是价值判断的出发点,是教科书评价的前提和依据.主体需要主要指经过选择的价值主体的需要,教科书的价值主体主要有学生、社会和教学.教科书评价具有四个主要特点:教科书评价是对教科书价值这种特殊事实的特殊反映;教科书评价总是与主体的需要息息相关;教科书评
本文从核心素养体现的心理内涵、核心素养实现的载体方面入手,阐述了对核心素养的认识和课程改革对核心素养目标的实现的可能性.并且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应该体现知识性、内涵性、人文性、特色性、可操作性和发展性的特征,以期为基础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提供思路.
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所学不同学科核心素养.而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更离不开学科语文教科书所蕴含核心素养价值取向的引导.笔者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基于我国核心素养发展理念的具体要求,结合高一语文教科书提出在教科书的内容选择中与核心素养理念不符从借鉴部编教科书编写理念、注重跨学科内容选择和增加衔接初高中阶段的内容三方面做了建议,从而实现高一语文教科书内容既能蕴含我国倡导的核心素养理念,又可以良好
现阶段,社会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我国教育事业正在发生重大变革,正从传统的"知识本位"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作为教育物质条件中最核心的一环"教科书",这个知识的重要载体,应该顺势而上,从结构形式到内容选择,做出重要的变革,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和潮流.从结构编排上,教科书每章节可以尝试用"问题情景导入模式"进行开篇,知识呈现以"综合单元主题"的形式来进行,大力发展交互式、立体式的电子教科书,教科书要加
教科书作为一种合法性知识文本,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承载物.母亲角色是女性重要的身份,分析语文教科书中的母亲形象,可以发现其呈现出单一化的特点,即母亲形象局限于家庭,母亲角色呈现出身体和精神上的弱势.以社会性别的视角而言,语文教科书中的母亲形象建构了男权制社会下的性别意识形态,并且通过"惩戒凝视"和"自我标准化"这两种方式实现了意识形态教育.
STSE教育是一种旨在把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社会问题及人类生存环境等紧密结合的先进教育思想.本文通过对人教版和香港版教科书中显性和隐性的STSE教育内容的数量分布、内容类型、呈现特色分析对比,提出完善内地高中物理教科书的建议.
本文主要是通过三套香港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句子教材的呈现方式、句子类型、编列次序的检视,总结教科书句子教材的编选情况,以提升句子教学的素质。研究发现句子教学是教科书必备的筑习重点,而对句子材料的选择、数量、类型、序列和编排理念有不同面貌。有关句类和特殊句式的选择差异较少,单句和复句的比例、复句的类型及次序的安排则分歧较大,最后提出了编写建议。
价值取向是教科书的灵魂.教科书编写者被赋予特有编写权,教科书处处都承载着编写者的价值取向,其编写结构体系体现编写者的课程观,具体内容包含了编写者想传递给学生什么价值.运用"频度差异"分析法和文本质性分析法,对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教科书编写者的价值取向进行研究,涵括教科书的内容选编体系、体例设计,以及教科书内容的公民伦理、家国情怀、性别、全球教育等.
小学数学教材"数与代数"这部分知识中,"数的运算"比重最大.苏教版和康轩版1-2年级数学教材对"数的运算"的选编,在知识结构、具体内容以及例题编排等方面不尽相同,各有优劣.苏教版可借鉴康轩版的经验,合理安排单元位置,适当采用"小步走"策略,充分利用感知,丰富例题的选材,加强"数的运算"编排的科学性和可教性,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