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原因与保障其主体地位的措施

来源 :中国地理学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ugjl012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分析了土地流转中农民处于弱势地位的原因,认为既有自身的局限性,同时又存在外部环境的制约,并针对这两方面原因提出了具体实施途径和措施,确保农民的主体地位.
其他文献
应用GIS技术,基于潞西市2000年和2008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对潞西市2000~2008间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测算和统计,并进一步分析退耕还林工程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近8年来,潞西市总体上呈现农用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未利用地面积减少的基本特点.具体而言,园地、城乡建设用地和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面积呈大幅度增加,这与潞西市的经济发展趋势和农业结构调整政策相符;林地略有增加;荒草地、
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珠海市为研究对象,利用1973年、1988年、1998年和2008年4期遥感影像和地形图作为基本信息源,在GIS支持下,建立耕地空间数据库,通过对不同时期各耕地景观类型进行景观变化过程、景格格局指数分析,揭示近35年来珠海市耕地景观格局动态及规律.研究发现:1973 ~ 2008年以来珠海市耕地面积呈现先缓慢增加后快速减少的变化趋势;从面积谱变化来看,均呈现大面积等级斑块面积和面积
以滇西南中低山盆谷区潞西市土地详查2000年变更调查和2008年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为依据,运用马尔柯夫模型来模拟了潞西市近8年退耕还林工程驱动下土地利用的动态演变过程,定量分析了其演变的特点,预测了其未来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在潞西市土地利用变化趋势中,耕地资源(尤其是基本农田)的保护问题将一直是潞西市今后土地利用中的核心问题.
本研究以黑惠江、龙川江、盘龙河流域为例,探讨了云南纵向岭谷区河流输沙量对土地利用的响应关系.研究表明,耕地向林地、草地的转化,均使河流输沙量显著降低;林地向耕地和草地的转化,均导致输沙量显著增加;草地向耕地的转化同样促进输沙量的增强.黑惠江流域和盘龙河流域在1990年后的10年中土地利用方式趋于合理,年输沙量呈现减少趋势,而龙川江流域土地利用的合理性趋于降低,年输沙量还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三个流域河
Growing switch-grass in a riparian buffer zone can be one of future 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water resource protection.Switch-grass requires no fertilizers and less land and water.It was recently
采用空间技术手段,获取龙川江流域1992年以来的三期地表覆被数据,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与传统统计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龙川江流域地表覆被数据进行栅格转换和地图代数运算,形成有复合数据结构的新栅格数据,以此为数据源分析龙川江流域1992年以来地表覆被变化的环境侵蚀效应.结果表明:①流域地表覆被变化主要体现为耕地、林地、草地类型之间的相互转移与建设用地的大量增加;②耕地向林地、草地的转移,草地向林
根据2000年土地详查变更调查和2008年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应用中国不同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参数,结合潞西市实际,测算了近8年退耕还林工程驱动下的土地利用变化所引起的潞西市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近8年变化状况.结果表明,近8年来,潞西市土地利用变化所引起的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已由2000年36.76亿元增至2008年的39.15亿元,2008年单位土地平均
根据2007年和2008年两年内对龙川江楚雄水文站的不间断采样分析,对龙川江N、P含量特征及其输送通量进行研究.氮输出以NO3--N为主,超过氮素输出总量的50%,磷输出以悬浮颗粒结合态磷(PP)为主,占总磷输出量的99%,PP随悬浮颗粒输出量的增加而增加,两者间存在着极显著相关关系.分析得出龙川江各形式N、P输出通量主要受径流量所控制,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共向下游输送约12.5tN和1
天山北坡中山带是我国山地灰褐色森林土发育最集中的地带,但关于针叶林、林下土壤及其环境条件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还有待深入.本文选择天山北坡的三工河和玛纳斯河断面作为研究区,采集各断面不同海拔梯度的土壤剖面样品,分析天山北坡山地针叶林土壤性质随海拔高度的变化特征,探讨土壤因素对天山北坡针叶林发育的控制作用.受大气环流和地貌格局影响,玛纳斯河断面针叶林林带垂直带宽度大于三工河断面;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各断面
土地需求旺盛和土地资源短缺的供需矛盾是现阶段国土管理的一个瓶颈,土地集约评价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在日前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本文通过内涵挖潜、文献研究、政策解读以及问卷调查的方式结合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资源环境适应性原则、引导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普适性原则、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层次性原则构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村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这为村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奠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