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纵向岭谷区河流输沙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以黑惠江、龙川江、盘龙河流域为例

来源 :中国地理学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f2003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黑惠江、龙川江、盘龙河流域为例,探讨了云南纵向岭谷区河流输沙量对土地利用的响应关系.研究表明,耕地向林地、草地的转化,均使河流输沙量显著降低;林地向耕地和草地的转化,均导致输沙量显著增加;草地向耕地的转化同样促进输沙量的增强.黑惠江流域和盘龙河流域在1990年后的10年中土地利用方式趋于合理,年输沙量呈现减少趋势,而龙川江流域土地利用的合理性趋于降低,年输沙量还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三个流域河流输沙量变化均符合各自气候变化的大趋势,土地利用变化是河流输沙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三个流域河流输沙量对土地利用的响应结果符合山地河流的一般规律.
其他文献
山区土地利用学是一门研究山区人地利用关系规律性的学科,其研究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山区土地可持续利用.在学科性质上,它属于山地科学与土地科学间的交叉性学科;是山地科学学科体系中的应用性学科;在土地科学学科体系中,土地利用学属于土地核心学科,而山区土地利用学则是一门针对特定地域(山区)的土地利用分支学科.按照学科的基本任务和国家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实施土地可持续利用战略对山区土地利用学科的需求,构建了山区土地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有活力和竞争能力最强的区域.然而,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的高强度开发利用,已深刻地改变着该地区土地覆被的格局,区域资源消耗与环境退化呈现出急剧恶化态势.本文以浙江沿海地区乐清市为例进行了典型实证研究:①分析了土地利用现状特点与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山地多、平原少,建设用地增长快,耕地减少多.2000~2008年
本文从资源保障能力、粮食供应能力与农地集约利用水平的角度构建我国粮食供给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粮食供给安全水平的时空演变格局.结果表明:①东西部地区粮食供给安全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差异化发展,东西部粮食供给安全差异日益突出;②东中部地区粮食供给安全水平呈现显著的南北差异,其空间格局由"南高北低"向"南低北高"逐步演变;③西部地区受恶劣的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与相对落后
农田有效灌溉程度的高低是衡量耕地利用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上应对干旱灾害、保障农业高产稳产的重要条件.我国西南地区2009年秋季至2010年春夏发生的"百年不遇"特大旱灾之所以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与长期以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不足、耕地有效灌溉程度低下密切相关.云南是我国西南地区典型的边疆山区省份,其农业基本上属于"灌溉农业",但农田水利建设难度大,使大部分耕地长期处于"靠天吃饭"
本文探讨了城乡建设用地系统协调互动的内涵、目标、模式及驱动机制,为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系统提供思路.研究中采用的主要方法有文献资料法、资料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城乡建设用地协调互动是建设用地系统的数量、结构、空间布局及利用效率的变动,其宗旨是与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系统相适应.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协调互动的关键是盘活农村建设用地,主体模式为农村建设用地向城镇建设用地的转化.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推进城乡建设用
生态退耕是我国耕地总量已逼近18亿亩"红线"的最重要原因.本文以滇东南喀斯特山区的文山县为研究区域,立足于实证调查与分析研究并结合GIS技术开展近八年生态退耕地块调查研究,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①文山县2000~2008年生态退耕规模较大,总量达18653.41 hm2,占全县2000年耕地总面积的20.29%,其中,因生态退耕而减少的水田达1079.95hm2,约占了生态退耕总量的6%.不应当作为
马尔科夫元胞自动机(CA_Markov)模型是土地利用变换模拟的常用模型,根据文献,现有利用马尔科夫元胞自动机进行的研究都是以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模拟精度都受到来自遥感解译误差的影响.本文基于北京市昌平区2001年和2005年的土地利用矢量数据,利用马尔科夫元胞自动机(CA_Markov)模型,对2020年北京市昌平区土地利用格局进行模拟.通过对模拟方法的验证及对结果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以
应用GIS技术,基于潞西市2000年和2008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对潞西市2000~2008间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测算和统计,并进一步分析退耕还林工程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近8年来,潞西市总体上呈现农用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未利用地面积减少的基本特点.具体而言,园地、城乡建设用地和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面积呈大幅度增加,这与潞西市的经济发展趋势和农业结构调整政策相符;林地略有增加;荒草地、
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珠海市为研究对象,利用1973年、1988年、1998年和2008年4期遥感影像和地形图作为基本信息源,在GIS支持下,建立耕地空间数据库,通过对不同时期各耕地景观类型进行景观变化过程、景格格局指数分析,揭示近35年来珠海市耕地景观格局动态及规律.研究发现:1973 ~ 2008年以来珠海市耕地面积呈现先缓慢增加后快速减少的变化趋势;从面积谱变化来看,均呈现大面积等级斑块面积和面积
以滇西南中低山盆谷区潞西市土地详查2000年变更调查和2008年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为依据,运用马尔柯夫模型来模拟了潞西市近8年退耕还林工程驱动下土地利用的动态演变过程,定量分析了其演变的特点,预测了其未来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在潞西市土地利用变化趋势中,耕地资源(尤其是基本农田)的保护问题将一直是潞西市今后土地利用中的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