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国的法律制定与宣传——及其对基层民众法律意识的塑造

来源 :中国法律史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学暨2009’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zhang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确立了制定颁布成文法典的传统。其后自秦至清,从《秦律》到《大清律例》,从大唐六典到明清会典,历代皆修律制典,蔚为大观。传统中国历代统治机构在制定出成文的法律典章政令后,还重视法典政令的公布和宣传,力图使官民知晓。然而,传统中国的法律制定与宣传活动,并未使得历朝法律条文为社会一般大众所熟知,其成效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传达了法意,对社会基层民众的法律意识有所影响。
其他文献
西方国家兴起的一场刑事司法改革运动——恢复性司法运动,它深刻地影响着西方国家的刑事司法走向和犯罪预防模式。而与恢复性司法在价值和理念上有共通之处的我国藏区的刑事案
本文对我国古代民事审级制度进行简述,分析了我国古代民事审级制度的特点,探讨了我国古代民事审级制度设立的原因。
唐代设置投匦、邀车驾、上表、挝登闻鼓、立肺石等直诉方式,直诉应当是诉事人逐级上诉未果的终极选择。典籍文献记载的各类直诉案件之中,尤其以挝登闻鼓诉冤方式居多。在各类直
行业期刊的增版扩版往往一创刊就面临着更为艰巨的品牌创建任务.本文以《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专题”栏目的内容选择实践为例,通过紧扣重点工作、着眼发展主流,捕捉热点
中国亲属法律近代化大约百年历程,历经晚清、民初、民国南京政府三个重要时期。 对于与文化传统密切联系的亲属法领域近代化进程多加审思,我们或许能够获得人们不能急于推进
传统司法文化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即对身体的轻视和对生命的重视,这一现象的成因和古代中国人对生命与身体的认识有关,普通的生命通过某种曲折的方式与天产生关联,因此对生命
中国古代社会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早在西周时期即已有了认识,并规定了其刑事责任的年龄及原则等。其后,为历代统治者所承继与不断发展,至唐朝时,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已臻于完善,清
中国传统社会通过数千年的试错和实践,形成了一套总体上行之有效的“官民相得”的国家与民间解纷联接机制。这套联接机制主要有国家授权民间解纷的立法机制、国家与民间解纷双
会议
中国古代对于事实不清的疑罪处理方式可分为三大类,一是承认以疑罪结案,包括罪疑从轻、从有、从无三种选择;二是不承认以疑罪结案,主张反复审理以查清案件事实;三是介于两者之间
“公同共有”作为一法学语词,因追求最新立法例,最初经翻译而进入近代中国,民国法曹在运用过程中,将独具中国特色的祭田纳入其规范范围,使得其含意发生了有别于原产地的变化。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