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前路内固定术后并发颈前部血肿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来源 :第二十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ple903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内固定术后并发颈部血肿的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采用颈椎前路手术治疗450例颈椎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5例(均为男性,年龄46-79岁,平均年龄59.8岁,脊髓型颈椎病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2例,颈椎骨折1例)在术后24小时内出现不同程度的颈前部肿胀、气管偏移、吞咽及呼吸困难等症状.所有患者均急诊行颈前部术口探查并血肿清除术,术后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禁食、营养支持、留置引流管及预防感染等治疗.
其他文献
Reliable cell tracking is essential to understand the fate of stem cells following implantation,and thus promot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stem cell therapy.Dual or multiple modal imaging modalities
会议
目的:探讨CEUS在评估宫颈癌化疗疗效中的价值.方法:对40例临床采用NACT的宫颈癌患者于化疗前、后采用CEUS和MRI检查,观察化疗前后肿物大小的变化及造影剂灌注情况,对比分析化疗前、后宫颈肿物大小的变化,比较两种影像学方法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应用时间-强度曲线分析病变的到达时间(AT)、达峰时间(TTP)以及峰值强度(PI),比较化疗前后TIC参数的差异.结果:1、41例宫颈癌患者化疗前CEU
目的:探讨经会阴三维超声在诊断产后重度会阴裂伤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应用三维腹部超声探头经会阴部扫查,重建盆底三维超声图像,对15例产后陈旧性会阴裂伤患者(病例组)及34例正常产后者(对照组)分别观察两组肛提肌裂孔的结构及形态,测量静息及Valsalva动作时肛提肌裂孔前后径、横径、面积以及双侧肛提肌厚度;通过TUI断层成像观察病例组双侧肛提肌肌束完整性及肛提肌裂伤程度,通
目的 评价椎间孔镜下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观察2015年1月~2016年1月住院病人,采用椎间孔镜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4例,其中男42例,女32例;年龄25 ~75岁,平均47.30±9.55岁.突出节段: L3-4共10例,L4-5共55例,L5~S1共9例;无症状间歇期6个月~5年,平均1.29±0.57年;术前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
目的 探讨腰椎结核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椎弓根螺钉固定节段和方向的选择.方法 自2006年6月至2008年3月,应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结核25例,男1 5例,女10例;年龄28~65岁,平均53岁.结核病灶位于L3 9例,L5 7例,L3~L4 5例,L4~L5 3例,L1~L2 1例;均不伴椎旁脓肿、窦道形成,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
会议
目的 比较手法复位结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 usky phoplasty,PKP)与单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4年11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97例(108节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手法复位结合PKP组:58例65节椎体,男12例,女46例,平均年龄69.3岁,单椎体51例、两椎体7例.单纯PKP组:39
会议
目的 探讨腰椎Modic改变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及其分布特点,建立椎体下自身免疫反应动物模型,分析骨免疫因素在椎体下自身免疫反应动物模型中的影响,揭示Modic改变的发病机制.方法 1.回顾性分析因腰痛而就诊的患者影像以及相关临床资料,记录患者Modic改变的出现情况、椎间盘退变程度、椎间盘退变或疝出情况、是否存在HIZ现象、是否存在许莫氏结节、有无椎体后缘骨软骨病以及有无出现椎体滑脱等;收集患者性别
会议
目的 基于三踝骨折独立分型理论基础结合临床实际与三维有限元技术模拟总结出逆移位手法复位方法即正踝四法,从生物力学及影像学角度探讨逆移位手法复位方法有效性。方法 对造模完成的8具自然解冻成人新鲜尸体标本的双下肢(共16个下肢)进行逆移位手法复位实验,同时与传统逆损伤手法复位方法进行对比验证。
目的 应用有限元方法探讨旋前-外旋型三踝骨折逆移位手法复位的可行性。方法 基于CT影像及参照各组织解剖特点、材料参数,建立筋骨结构完整的旋前-外旋型三踝骨折有限元模型。模拟总结具有指导性的逆移位的手法整复方案。
痹证是临床上常见的中医症候,其发病率高,可好发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刘军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运用药对治疗痹证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疗效独特。笔者在跟师过程中总结了刘军教授在治疗痹证中常用的5个药对,并分析其中药配伍规律,以指导专科用药,提高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