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F6对巨噬细胞功能影响研究

来源 :第十届全国创伤修复(愈合)与组织再生学术会议、第三届中欧创面修复学术会议、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创面修复医师专业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yan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创面愈合与纤维化过程中,巨噬细胞发挥了重要作用.巨噬细胞分泌TGF-Beta1、PDGF 等促纤维化因子激活成纤维细胞,同时通过调节TIMP 和MMP 的平衡控制外基质代谢,此外还能分泌趋化因子募集成纤维细胞及炎症细胞,参与纤维化过程.其中M2 型巨噬细胞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促纤维化细胞.课题组前期的研究发现,真核翻译起始因子6(eIF6)对皮肤、肝肾等器官的纤维化具有抑制作用.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是否eIF6 能够影响巨噬细胞的功能进而参与纤维化的调控.方法:我们通过基因芯片比较eIF6+/+与eIF6+/-小鼠M2 型巨噬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差异.结果:筛选出与纤维化相关的基因VEGF、MMP2、TIMP2.RT-PCR 及ELISA 检测其RNA 及蛋白表达水平,VEGF、TIMP2 表达明显下降,MMP2 表达上升.结论:eIF6 能抑制VEGF 产生,防止血管及肉芽组织过度增生,同时调节MMP2/TIMP2 的平衡,促进外基质降解,减少外基质的沉积,减轻纤维化(疤痕)的程度.
其他文献
目的:制作一种有望用于创面处理和血管化人造组织的聚己内酯纳米纤维膜。该纤维膜表面被多巴胺包被,内部含有包裹血管活性肠肽的微胶囊。随着微胶囊的逐渐降解,可以实现血管活性肠肽的可控性释放。方法:利用多巴胺强力的生物粘附功能,血管活性肠肽被吸附在聚己内酯纳米纤维膜表面。经过丙酮处理后,该纤维膜的内部原位生成了包裹血管活性肠肽的微胶囊。因为是在纤维膜内部原位产生的,而不是在外部制备再转移进去的,所以这些微
会议
目的:明确具有仿生结构的聚氨酯敷料对创面愈合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粒虑—湿法工艺制作新型聚氨酯多孔膜,测定其物理表征,扫描电镜检测材料的内部结构;使用材料的浸提液培养人成纤维细胞,在第1、3、5、7 天使用cck-8 试剂测定其OD 值;.在小鼠背部制造全层创面模型,分别使用凡士林纱布,普通聚氨酯多孔膜,和具有仿生结构的多孔膜覆盖创面,不处理的作为空白对照,于造创后1、3、5、7
烧伤、创伤、糖尿病足等疾病导致的皮肤缺损创面是临床治疗的难点之一。这类创面常导致感染及体液丢失,使得局部微环境不利于组织的自我修复,而利用生物敷料来保护创面并改善局部微环境的治疗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实验中,我们以鸡蛋壳膜(Eggshell Membrane,ESM)作为生物敷料支架,包被多巴胺(Dopamine,DA)后,浸泡入硝酸银溶液中,利用多巴胺的粘附性及还原性,在鸡蛋
目的:探讨烧伤创面中一氧化氮(NO)的产生与浓度变化及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方法:为进一步了解烧伤患者创面中NO 浓度及烧伤不同时间点NO 浓度的变化,共收集临床20 例烧伤患者标本,其中水泡液46 份,血清27 份;深二度烧伤创面组织14 份,同体正常皮肤组织14 份.均符合入选标准:年龄18-55,性别不限,烧伤面积≤40%TBSA.收集水泡液、血清及组织块-80 度保存.该项研究内
会议
会议
背景:研究表明外周血γδT 细胞在激活后能够直接激活na?veT 细胞,表现出专职抗原递呈细胞的特性。而表皮内γδT 即DETCs 是皮肤免疫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表明其在肿瘤、创面愈合、皮肤移植排斥反应等均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就DETCs 是否具有专职递呈细胞的功能做相应述。目的:在不同实验条件下,将活化的DETCs 与na?veCD4T 细胞共培养,观察其分化方向,阐明活化的DETCs
目的:探讨外源性一氧化氮(NO)对体外培养人表皮干细胞(ESC)迁移功能的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我们首先进行了NO 供体SNAP 不同作用时间产生NO 浓度和SNAP 对表皮干细胞的毒性检测;通过划痕实验和活性工作站完成NO 对表皮干细胞迁移和运动速度的检测,以及通过细胞骨架实验和pulldown 技术检测NO 促进表皮干细胞迁移可能的物质基础.cGMP-PKG 是NO 最重要的下游信号转导
背景:传统观点认为LCs 是引发异体皮肤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关键因素,然而近期有研究明确阐明单纯依靠LCs 并不能引发皮肤移植免疫排斥反应.DETCs 是构成表皮组织免疫微环境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有文献证据表明DETCs 具有类似LCs 的功能,可直接启动皮肤移植排斥反应,同时能够直接识别并杀伤异体细胞.目的:探究DETCs 在皮肤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1)利用皮肤移植模型观察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