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下区皮下组织蒂皮瓣修复颊部缺损

来源 :第十届全国创伤修复(愈合)与组织再生学术会议、第三届中欧创面修复学术会议、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创面修复医师专业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23456_g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目的:建立一种系统全面、定量分析评估创面敷料的生物学效应的方法.方法:(1)设立不同组别(待测敷料组,对照组),取BALB/C 小鼠,利用打孔器打孔制备创面;(2)创面定期拍照,利用ImagePro Plus 6.0 测量创面面积,计算各组创面愈合率,并统计各组创面愈合的时间;(3)各组于不同时相点取创面组织做病检,常规HE 染色,切片照相;(4)测量切片照片上肉芽组织厚度,新生表皮长度,炎性细胞
目的:利用纳米银粉体、聚氨酯粒料等原材料制备的双层多孔纳米银聚氨酯薄膜(仿生皮肤),通过细胞毒性实验及动物实验验证其安全性及生物学效应.方法:(1)设立仿生皮肤组和空白对照组,通过cck8 实验检测仿生皮肤的浸提液对成纤维细胞的生长的影响,并与空白对照组进行比较,从而鉴定其细胞毒性.(2)设立仿生皮肤组和空白对照组,取BALB/C 小鼠18 只随机平均分至两组,并建立1cm×1cm 全层皮肤缺损创
目的:绘制全信息人真皮三维立体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立体定量计算,获得真皮不同部位、不同层次主要纤维分布的数据资料.方法:本实验取人新鲜尸体大腿内侧皮肤,boins氏液固定后,常规石蜡包埋.对该皮肤组织连续切片200 张,采用醛品红染色、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显示胶原纤维、弹力纤维、透明质酸、皮肤附件结构等.利用数字病例全景扫描显微镜,获得200 张连续切片的全景图.应用AdobePhotoshop C
会议
目的:制作一种有望用于创面处理和血管化人造组织的聚己内酯纳米纤维膜。该纤维膜表面被多巴胺包被,内部含有包裹血管活性肠肽的微胶囊。随着微胶囊的逐渐降解,可以实现血管活性肠肽的可控性释放。方法:利用多巴胺强力的生物粘附功能,血管活性肠肽被吸附在聚己内酯纳米纤维膜表面。经过丙酮处理后,该纤维膜的内部原位生成了包裹血管活性肠肽的微胶囊。因为是在纤维膜内部原位产生的,而不是在外部制备再转移进去的,所以这些微
会议
目的:明确具有仿生结构的聚氨酯敷料对创面愈合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粒虑—湿法工艺制作新型聚氨酯多孔膜,测定其物理表征,扫描电镜检测材料的内部结构;使用材料的浸提液培养人成纤维细胞,在第1、3、5、7 天使用cck-8 试剂测定其OD 值;.在小鼠背部制造全层创面模型,分别使用凡士林纱布,普通聚氨酯多孔膜,和具有仿生结构的多孔膜覆盖创面,不处理的作为空白对照,于造创后1、3、5、7
烧伤、创伤、糖尿病足等疾病导致的皮肤缺损创面是临床治疗的难点之一。这类创面常导致感染及体液丢失,使得局部微环境不利于组织的自我修复,而利用生物敷料来保护创面并改善局部微环境的治疗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实验中,我们以鸡蛋壳膜(Eggshell Membrane,ESM)作为生物敷料支架,包被多巴胺(Dopamine,DA)后,浸泡入硝酸银溶液中,利用多巴胺的粘附性及还原性,在鸡蛋
目的:探讨烧伤创面中一氧化氮(NO)的产生与浓度变化及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方法:为进一步了解烧伤患者创面中NO 浓度及烧伤不同时间点NO 浓度的变化,共收集临床20 例烧伤患者标本,其中水泡液46 份,血清27 份;深二度烧伤创面组织14 份,同体正常皮肤组织14 份.均符合入选标准:年龄18-55,性别不限,烧伤面积≤40%TBSA.收集水泡液、血清及组织块-80 度保存.该项研究内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