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旅游地生态补偿法律保障研究

来源 :第六届中国民族旅游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xingzhe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把构建生态文明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构想,生态文明视域下,生态补偿成为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是一种治理环境问题的关键措施。旅游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地生态补偿的实现有利于调和人地矛盾,实现旅游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在厘清我国旅游生态补偿法律内涵以及法理支撑的基础上,剖析我国旅游生态补偿法律实施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生态文明的视角,提出旅游地生态补偿法律保障机制的构建,为我国旅游地实现生态可持续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文化旅游成为由大众向现代旅游发展的重要形式,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众多高品位的文化旅游资源,囿于资金及当地居民自身条件的原因,在文化旅游的发展之中,当地居民的主体地位得不
会议
  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正式颁布,对旅游业进行了一定的规范和调整。本次探索性研究将范围锁定在青海省青海湖景区,以西宁市内承接青海湖景点的导游为研究对象,结合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根植于人民,人文交流是两国关系中最富有热情、最有意义的一个部分。把海南打造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人文合作交流的重要基地是海南对国家"一带
  通过对"西南"地区内涵的历史梳理,整理出西南地区旅游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并通过对现有西南地区民族旅游产品的具体分析,找寻有针对性的民族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内
  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为旅游者提供了大量旅游信息,同时成为旅游目的地营销的一种手段.而作为网络信息一部分的博客信息,具有营销作用,与旅游流之间存在着耦合关系.本文通
会议
  福建南平樟湖坂的崇蛇仪式在社会实践的变迁中发生动态性的遗失,文中通过案例分析验证了"实践遗失"假说:崇蛇仪式从世俗社会的神圣化信仰逐渐转变为旅游世界的大众化观光,符
  官方媒体与自媒体在目的地形象传播中都具有重要作用,但在两种媒体中形成的网络旅游形象是否存在差异尚待研究.Q方法结合了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的优点,本文利用该方法,对独龙
  本文从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的西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与民族文化产业融合、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视角入手。构建新丝绸之路,是缩小东西部区域发展差距的需要。"丝绸之路经济
会议
  伴随着全球化浪潮,消费文化在中国日益蔓延开来,乡村空间逐渐被纳入整体的消费体系。本文基于空间生产的视角,以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沿岸地区的旅游开发为例,从流域人类学的
  全球化时代,文化表现出两种趋势:一是非地方化,一是再地方化。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是根据旅游发展的需要,强化和放大文化的符号意义和特征。这个进程其实就是文化的再地方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