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岭南山地园林风环境设计策略--以广州白云山双溪别墅为例

来源 :中国第二届风景园林与小气候国际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cgmq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分析岭南山地园林的选址与布局、造园要素的利用等设计手法,对岭南山地园林风环境设计策略进行剖析与总结.同时以具有岭南山地园林代表性的广州白云山双溪别墅为例,通过场地特征的分析以及风环境的实测,对其中通风设计手法对风环境的实际影响进行分析,从而对岭南山地园林风环境的设计策略进行验证.希望对广州白云山庭院及岭南山地园林的微气候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以及研究思路,并对现代山地园林的设计实践起到指导作用.
其他文献
在梳理并归纳近年来大量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小气候与城市公园景观活力的关联性进行了探讨,指出城市公园小气候受到气候、空间和个体三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继而影响城市公园的景观活力.同时,文章介绍了相关研究领域的新思路,即通过现代化技术和观念对城市公园景观小气候进行快速准确的评价,以此为提高城市公园景观活力的设计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为解决杭州校园开敞空间夏季高温闷热的小气候环境现状,本研究通过对气温、地温、太阳辐射、湿度、风力等小气候数据的现场测定与结果分析,计算户外空间的PET指数及其对使用者的热感受影响,继而总结出本地夏季小气候环境的改善措施主要体现为遮阴、降温、通风除湿三方面.研究在此基础上,以实测场地为对象,进一步使用Ecotect、ENVI-Met等软件模拟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改造策略可有效提升小气候环境与热感受,初步
为落实“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理念,选定“热舒适”“疲劳度”“愉悦度”作为评价指标,以哈尔滨市斯大林沿江公园林荫步道和阳光步道作为研究对象,展开调研和实测.研究结果表明:与林荫步道相比,阳光步道人们的生理温度出现不同程度上升(体核温度、局部皮肤温度),热感均值上升1.56,疲劳度上升0.4,愉悦度和热舒适分别下降0.5和1.1.依据研究结果,给出哈尔滨沿江公园休闲步道休憩、遮阳设施设计的合理性建议,
研究证明不同植被结构绿地对于改善微气候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宝鸡市9种不同植被结构绿地类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在夏季炎热期间的微气候特征进行了研究.采用人居气候不舒适度指数(Discomfort Index,DI)作为评价指标,比较了不同植被结构绿地对人体舒适度影响的差异.结果显示:①在夏季高温天气里,不同植被结构绿地在不同时段可显著降低空气温度、风速和提高环境相对湿度;夏季公园内绿地平均温度
伴随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城市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城市居民对生活环境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城市住区作为与居民生活联系最密切的户外空间,其微气候环境的优劣对促进居民户外交流活动、保障居民身心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本文旨在厘清住区微气候的时空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明晰对住区微气候产生主要影响的关键设计要素,从而有针对性地对住区户外活动场地环境进行优化.拟采用微气候现场实测与数理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比
为探究绿化廊架对夏季微气候及人体热舒适度的影响,本文以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一绿化廊架为实测对象,在其周围和内部设置5个测点进行微气候观测.采用生理等效温度(PET)指标量化人体热舒适感受,综合分析和评价夏季绿化廊架的热环境状况.结论:绿化廊架可在白天带来一定降温作用,同时能降低外来流风速,有效阻挡太阳辐射,提供良好的热舒适度,SVF与太阳辐射关系密切,绿化廊架的微气候调节效果与树阵相接近.本研究成果希
本研究基于LUR模型,利用深圳市PM10浓度监测数据和相关的气象、土地利用和城市建设数据,构建四季LUR模型,并模拟了深圳市四季PM10浓度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春季模型纳入变量为温度和1500m内建筑密度,夏季为风速、2000m内商业用地、2500m内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秋季为3000m内工业用地,冬季为温度、湿度、1200m内高速路长度和2000m内商业用地.四个季节PM10高浓度区分布不同,
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灰色基础设施大量建设的背景下,城市热岛效应以及城市水资源短缺、雨水资源浪费、城市洪涝等系列水问题日益严峻.采用透水路面代替不透水路面来改善上述问题,需要耗费大量的人、财、物,但如果通过低影响开发设施,将雨水收集并用于路面淋水降温,可有效实现城市水资源利用与热环境改善.本文采用SWMM模型对广州市某高校内地块进行降雨量和径流量分析,探讨通过雨水回收实现路面淋水降温的可行性,结果表明
以武汉市滨江居住区为对象,提炼15种典型建筑布局模式,利用CFD技术对不同模式的夏季行人高度处风环境进行模拟,综合平均风速、风速衰减率、风速离散度、静风面积比等参量,定量评估建筑布局和建设强度对居住组团通风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开敞型建筑布局内部风环境良好,并以点式高层的布局模式最佳;围合型建筑布局的劣势体现在较高的风速衰减率,不利于江风渗透;建设强度方面,呈现高层中密度空间形态的建筑布局其通风效
为缓解目前城市雾霾严重这一环境问题,采用实地调研、选点测试与CFD仿真模拟的方法,选取已建成的西安市居住组团为研究对象.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提炼具备可比性指标——“居住组团相邻建筑高度比”的物理模型,运用实地测试以及CFD模拟建立合理的数值模型,进而对不同的相邻建筑高度比进行模拟研究,通过对组团内部及外部空间空气品质的差异分析,定量地研究不同居住组团形态对大气悬浮颗粒物稀释扩散的影响.最终,综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