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的城市硬化路面雨水利用潜力分析--以广州某高校地块为例

来源 :中国第二届风景园林与小气候国际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an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灰色基础设施大量建设的背景下,城市热岛效应以及城市水资源短缺、雨水资源浪费、城市洪涝等系列水问题日益严峻.采用透水路面代替不透水路面来改善上述问题,需要耗费大量的人、财、物,但如果通过低影响开发设施,将雨水收集并用于路面淋水降温,可有效实现城市水资源利用与热环境改善.本文采用SWMM模型对广州市某高校内地块进行降雨量和径流量分析,探讨通过雨水回收实现路面淋水降温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地块中的降雨量远高于地表的下渗量是导致场地洪涝的主要原因,场地中的雨水资源主要以废水的方式排放,造成大量的雨水资源浪费,如将场地中的雨水回收可满足周边路面淋水降温的需求.由此可见,采用低影响开发理念的雨水利用方式,在实现路面淋水降温、改善城市热环境方面具有一定潜力.
其他文献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城市微气候具有重要作用.城市公园是市民户外休闲活动的主要场所,老年群体作为公园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在占比上是城市公园户外游憩活动的较大群体.本文选择具有滨海山地特色的青岛市,以青岛市游人最多、使用最为频繁的综合性公园中山公园为例,选择具有典型秋季气象特征的时间2019年10月27日,对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及风速三个小气候因子进行连续观测,同时采用行为注记
城市湿地生态特征明显,对保持城市的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是广州中心城区内规模最大的生态绿核.由于处于人口稠密的城市密集区域,现状被多条城市高快速路分割.研究以穿越海珠湿地的道路中等级最高的广州市环城高速为例,利用定点平行观测法进行热环境因子的测定与数理统计分析,验证了高速公路的温升效应,归纳了公路对不同生境的热环境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公路的温升效应对密林灌丛草地生境的影
热岛效应不断加剧已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环境问题,绿色空间能有效缓解热岛效应已成共识.然而,作为城市核心的密集建设区,却面临绿色空间破碎与热岛效应显著的突出矛盾.较之绿色空间,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建构遵循“生态优先、多类型综合、多尺度连接”原则,通过“绿色技术”统筹运用,既能提升“绿色空间”要素生态功能,又能整合连接关键的“非绿色空间”要素,最终形成具有良好“网络效能”和“景观触媒”功能的绿色网络,从
在梳理并归纳近年来大量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小气候与城市公园景观活力的关联性进行了探讨,指出城市公园小气候受到气候、空间和个体三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继而影响城市公园的景观活力.同时,文章介绍了相关研究领域的新思路,即通过现代化技术和观念对城市公园景观小气候进行快速准确的评价,以此为提高城市公园景观活力的设计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为解决杭州校园开敞空间夏季高温闷热的小气候环境现状,本研究通过对气温、地温、太阳辐射、湿度、风力等小气候数据的现场测定与结果分析,计算户外空间的PET指数及其对使用者的热感受影响,继而总结出本地夏季小气候环境的改善措施主要体现为遮阴、降温、通风除湿三方面.研究在此基础上,以实测场地为对象,进一步使用Ecotect、ENVI-Met等软件模拟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改造策略可有效提升小气候环境与热感受,初步
为落实“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理念,选定“热舒适”“疲劳度”“愉悦度”作为评价指标,以哈尔滨市斯大林沿江公园林荫步道和阳光步道作为研究对象,展开调研和实测.研究结果表明:与林荫步道相比,阳光步道人们的生理温度出现不同程度上升(体核温度、局部皮肤温度),热感均值上升1.56,疲劳度上升0.4,愉悦度和热舒适分别下降0.5和1.1.依据研究结果,给出哈尔滨沿江公园休闲步道休憩、遮阳设施设计的合理性建议,
研究证明不同植被结构绿地对于改善微气候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宝鸡市9种不同植被结构绿地类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在夏季炎热期间的微气候特征进行了研究.采用人居气候不舒适度指数(Discomfort Index,DI)作为评价指标,比较了不同植被结构绿地对人体舒适度影响的差异.结果显示:①在夏季高温天气里,不同植被结构绿地在不同时段可显著降低空气温度、风速和提高环境相对湿度;夏季公园内绿地平均温度
伴随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城市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城市居民对生活环境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城市住区作为与居民生活联系最密切的户外空间,其微气候环境的优劣对促进居民户外交流活动、保障居民身心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本文旨在厘清住区微气候的时空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明晰对住区微气候产生主要影响的关键设计要素,从而有针对性地对住区户外活动场地环境进行优化.拟采用微气候现场实测与数理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比
为探究绿化廊架对夏季微气候及人体热舒适度的影响,本文以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一绿化廊架为实测对象,在其周围和内部设置5个测点进行微气候观测.采用生理等效温度(PET)指标量化人体热舒适感受,综合分析和评价夏季绿化廊架的热环境状况.结论:绿化廊架可在白天带来一定降温作用,同时能降低外来流风速,有效阻挡太阳辐射,提供良好的热舒适度,SVF与太阳辐射关系密切,绿化廊架的微气候调节效果与树阵相接近.本研究成果希
本研究基于LUR模型,利用深圳市PM10浓度监测数据和相关的气象、土地利用和城市建设数据,构建四季LUR模型,并模拟了深圳市四季PM10浓度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春季模型纳入变量为温度和1500m内建筑密度,夏季为风速、2000m内商业用地、2500m内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秋季为3000m内工业用地,冬季为温度、湿度、1200m内高速路长度和2000m内商业用地.四个季节PM10高浓度区分布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