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植被结构绿地夏季微气候特征及其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

来源 :中国第二届风景园林与小气候国际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ke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证明不同植被结构绿地对于改善微气候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宝鸡市9种不同植被结构绿地类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在夏季炎热期间的微气候特征进行了研究.采用人居气候不舒适度指数(Discomfort Index,DI)作为评价指标,比较了不同植被结构绿地对人体舒适度影响的差异.结果显示:①在夏季高温天气里,不同植被结构绿地在不同时段可显著降低空气温度、风速和提高环境相对湿度;夏季公园内绿地平均温度为30.5℃,降温均值为1.1℃±2.4℃;内部湿度较为舒适(50.5%~60.6%),与非绿地硬质广场相比湿度增加均值为4.8%±1.3%,降温增湿效果最佳的是半闭合阔叶多双层林(PBM)绿地,且在早晨8:00~10:00效果最好;②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三个微气候因子与人居气候不舒适度呈显著相关性,温度越低,湿度越高,风速越低,人体舒适度越好;③不同植被结构绿地间降低不舒适指数率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说明植被的不同结构特征对绿地微气候和不舒适指数的改善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改善人居气候不舒适度最佳时段与最佳环境为早晨8:00~10:00的半闭合阔叶多双层林(PBM)绿地,改善不舒适度效果最差的环境为开敞草坪(OG).因此,若在夏季炎热时期外出活动,不同时段应选择不同植被结构绿地进行活动.建议城市居民在夏季炎热多在半闭合式阔叶落叶乔木与常绿灌木搭配地被的绿地进行活动而非开阔绿地环境,且最佳锻炼时间为早晨8:00~10:00时间段.
其他文献
园林建筑“亭”是中国风景园林的重要物质元素和文化符号,是“观景”与“景观”的载体.梳理“亭”的发展历程、形态、材料、布局、影响及在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特征,探讨其蕴合的文化、情感与智慧,有助于更深入全面理解园林建筑及中国风景园林,为中国风景园林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社会环境发展与书院及其园林化建设具有紧密的关联.本文以弋阳叠山书院园林为切入点,梳理相关史志文献,以元明清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与文化环境为视角,探讨叠山书院在选址相地、空间布局及园林文化的特点变化,旨在推动书院园林的保护与宣传工作,并为江西古代书院园林研究提供一定理论支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城市环境问题日益显著,人居环境舒适性的需求非常突出.城市公园是面向公众开放的重要休憩场所,研究城市公园空间要素、景观要素与小气候要素之间的关系,对于指导城市公园景观的设计与建设,提高人们活动空间舒适性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重庆市永川区兴龙湖城市公园为例,通过实测样地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城市公园中景观要素形成的空间小气候条件和游客行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空间要素、景观要素对小
本研究以武汉为研究区,利用Landsat8遥感影像反演地表温度,分别提取垂直和平行于大型水体的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地表温度剖面线,并比较与水体不同位置关系的道路温度差异,分析水体降温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主干路温度(41.21℃)>快速路温度(40.96℃)>次干路温度(39.89℃);②水体对与之垂直道路的降温效应要普遍优于与之平行道路,其中主干路与水体的不同位置关系造成的温度差异最为显著,约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城市微气候具有重要作用.城市公园是市民户外休闲活动的主要场所,老年群体作为公园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在占比上是城市公园户外游憩活动的较大群体.本文选择具有滨海山地特色的青岛市,以青岛市游人最多、使用最为频繁的综合性公园中山公园为例,选择具有典型秋季气象特征的时间2019年10月27日,对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及风速三个小气候因子进行连续观测,同时采用行为注记
城市湿地生态特征明显,对保持城市的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是广州中心城区内规模最大的生态绿核.由于处于人口稠密的城市密集区域,现状被多条城市高快速路分割.研究以穿越海珠湿地的道路中等级最高的广州市环城高速为例,利用定点平行观测法进行热环境因子的测定与数理统计分析,验证了高速公路的温升效应,归纳了公路对不同生境的热环境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公路的温升效应对密林灌丛草地生境的影
热岛效应不断加剧已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环境问题,绿色空间能有效缓解热岛效应已成共识.然而,作为城市核心的密集建设区,却面临绿色空间破碎与热岛效应显著的突出矛盾.较之绿色空间,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建构遵循“生态优先、多类型综合、多尺度连接”原则,通过“绿色技术”统筹运用,既能提升“绿色空间”要素生态功能,又能整合连接关键的“非绿色空间”要素,最终形成具有良好“网络效能”和“景观触媒”功能的绿色网络,从
在梳理并归纳近年来大量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小气候与城市公园景观活力的关联性进行了探讨,指出城市公园小气候受到气候、空间和个体三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继而影响城市公园的景观活力.同时,文章介绍了相关研究领域的新思路,即通过现代化技术和观念对城市公园景观小气候进行快速准确的评价,以此为提高城市公园景观活力的设计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为解决杭州校园开敞空间夏季高温闷热的小气候环境现状,本研究通过对气温、地温、太阳辐射、湿度、风力等小气候数据的现场测定与结果分析,计算户外空间的PET指数及其对使用者的热感受影响,继而总结出本地夏季小气候环境的改善措施主要体现为遮阴、降温、通风除湿三方面.研究在此基础上,以实测场地为对象,进一步使用Ecotect、ENVI-Met等软件模拟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改造策略可有效提升小气候环境与热感受,初步
为落实“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理念,选定“热舒适”“疲劳度”“愉悦度”作为评价指标,以哈尔滨市斯大林沿江公园林荫步道和阳光步道作为研究对象,展开调研和实测.研究结果表明:与林荫步道相比,阳光步道人们的生理温度出现不同程度上升(体核温度、局部皮肤温度),热感均值上升1.56,疲劳度上升0.4,愉悦度和热舒适分别下降0.5和1.1.依据研究结果,给出哈尔滨沿江公园休闲步道休憩、遮阳设施设计的合理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