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闪线弧垂测量装置研制

来源 :福建气象学会2018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在许多易燃易爆场所利用接闪线作为接闪装置已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在生产生活中判断建筑是否处在接闪线的保护范围内至关重要,而接闪线弧垂是确定其保护范围的重要参数。然而目前人们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估算或间接的方法来确定接闪线弧垂,这些方法误差大、实施起来也不方便。不仅给防雷检测工作带来诸多不便,这些误差容易导致在计算接闪线保护范围时出现盲区,使一些安全隐患无法排除,危及安全生产。因此研发一种装置实现防雷检测工作中对接闪线弧垂进行现场测量迫在眉睫。
其他文献
A novel n-hexadecane-degrading bacterium,designated strain LAM1007T was isolated from oil-contaminated soil collected from Daqing oil field at Heilongjiang Province of China.Cells of strain LAM1007T w
A coccus-shaped,non-spore-forming actinobacterium,designated strain 4Q3S-3T,was isolated from a surface-sterilized bark of the mangrove plant Kandelia candel collected from Cotai Ecological Zones in M
A Gram-stain-negative,aerobic bacterial strain,designated Y21 T,was isolated from surface lake water in Xiamen,Fujian Province of China Growth was observed at temperatures from 4 to 37 ℃,at salinities
A yellow-pigmented bacterial strain,designated 9NM-10T,was isolated from an abandoned lead-zinc mine in Meizhou,Guangdong Province,China.The cells were strictly aerobic,oxidase-and catalase-positive a
根据多回击闪电的特征要素,建立多回击闪电判别指标,对2013-2015 年福建地区ADTD 资料中多回击闪电的分布规律及特征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表明,福建地区多回击闪电占比为30.58%,平均回击而正极性多回击最多包含4 次回击过程.负极性多回击平均回击电流为10.09KA,正极性多回击平均回击电流为35.72KA,正极性多回击闪电的首次回击和继后回击平均电流强度分别为45.03 和26.81
直击雷或雷电电磁脉冲入侵会产生变化的电磁场,会对建筑物内及周边的电子设备造成影响甚至破坏,并危害人身安全。本文利用CDEGS 软件对某市党校雷击灾害事故进行建模仿真分析。利用校区土壤电阻率测量值反演校区真实的土壤结构参数。建立雷击分析数值模型,仿真得到受灾点在雷击情况下的电磁场分布、电位分布情况,对雷击时监控设备、道闸系统和旗杆周围人员的安全性进行了定量评估。
分析研究山地地形区域雷电活动特征,为做好山区防雷减灾、雷电灾害防御等工作提供一定参考依据。利用闽西地区2013-2015 年ADTD 闪电定位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法分析了闽西地区地闪时空分布特征。结果 表明:闽西地区地闪活动中负闪占绝大多数,总闪与负闪逐时变化规律基本一致,高值区集中在13 时—20 时,正地闪日变化峰值区分布在15 时—21 时;地闪活动主要集中于夏季(5-9 月);闪电密度分布主
我国水电资源十分丰富,水电站的数量非常多,尤其是南方。水电利用的是水的势能,因此水电站多数分布在地势陡峭、垂直落差大的河道上。我国南方春夏雷雨天气频发,水电站多数建在河谷山涧水源旁,高压架空线路多数高耸孤立,极易遭受雷击,严重危害人员及设备安全。目前较多水电站采用高空接闪线进行雷电防护,高空接闪线一般距地面较高,线塔之间距离较远(有的甚至在不同的山头),接闪线弧垂直已经很难测量,接闪线本身又可能随
本文从雷电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方面研究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方法,根据自然灾害系统理论和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以福建省三明市为例,利用气象探测资料、地理信息数据、社会经济发展规模、人口密度、土地利用现状以及雷电灾情等数据,采用统计方法、灾情解析、调查问卷确定权重等方法,建立起评价指标与风险评估的定量关系,利用GIS技术将易损性构成要素进行图层叠置,在GIS平台上,将所有数据落实到1Km×1K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