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校企合作办学困局:河源职院的实践

来源 :第十二届海峡两岸(粤台)高等教育论坛暨培养创新人才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q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出路,但长期以来,校企合作总是呈现学校一头热的状况,为了破解这一困局,河源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探索:从构建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平台入手,充分发挥各基层专业的能动性,双向介入,与对口行业形成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产生了以科技特派员为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模式,取得了校企双赢的局面.
其他文献
高师教育不仅要培养尚未完全社会化的大学生具备理论专业能力,更重要是塑造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素养和自觉的人文情怀。当代大学生都是玩着电玩看着动画片长大的一代,西方的文化和艺术形态的影响,很容易使他们对民族文化民间美术的审美缺失。民间美术作为大学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成为大学生软实力提升的必要途径。
教师审美素养对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极为雄辩地显示了提高教师审美素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向广大教师提出了提高审美素养的时代要求。要实现审美素养的不断提高,达到更高的审美境界,建议教师自觉系统地学习美学、审美教育理论知识,经常主动地参加审美实践,做到积极追求,持之以恒。
分析了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现状,建议树立正确的审美教育理念,加强自身审美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多种审美能力,发挥学生的审美主体作用。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大陆逐渐普及且占较大比重,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各类高校皆在不断探索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大学也不例外.本文从应用型大学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出发,通过对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并以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为例,深入剖析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中的宝贵经验,探索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撑.
基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创新人才培养研究,新建普通本科院校如何快速适应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从理论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内容,分析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实践,为新建普通本科院校在新时期发展过程中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实践路径.
协同育人既是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需要,也是解决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关键.广东财经大学作为一所本科应用型高校,坚持开放办学的理念,我校协同育人的基本思想是:更新观念是先导,创新机制是关键,协同发展是路径.分析了校内和校内外协同育人平台的探索与实践,分别是校内仿真综合实习协同育人平台、以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载体的校内多学科协同育人平台、国际化应用型会计人才协同育人平台和税收学专业协
大陆目前的高等教育还存在专业培养与社会服务和人才市场需求接轨不紧密,学生毕业后难于尽快胜任岗位和职责等问题.探索协同育人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广州医科大学充分利用学校学科专业优势、联合生物医药、医学检验等高科技行业公司、附属医院等的资源优势和人才设备优势,积极探索校企协同、校科研院所协同、校医院协同、校校协同深度融合协同育人,取得一定的成效.
教师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淡化人文教育与"理论育人"、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根据教师职业特点、教师成长规律,教师教育课程设计应坚持四个"并重"——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理论教育与职业技能训练并重,老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发展并重,课内与课外并重的理念,实施协同育人,培养师范生核心能力.
中山职院根据当地专业镇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瞄准中山区域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与当地专业镇(区)政府及企业行业合作,共建产业学院.通过创新镇校企多元投资体制,构建董(理)事会管理体制,实施校企"六共"运行机制,为中山市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持、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这种"镇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在促进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同时,为助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山火炬高技术开发区是国家首批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应园区产业的需要,于2004年4月诞生.作为园区高职院校,13年来,火炬职院在不断进行适应园区产业发展的办学探索与实践;在后示范时代的今天,学院意识到,在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学院必须继续走创新之路,深化与园区产业的联动关系,培养适应产业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才可能继续彰显其示范性、实现一流高职和国家优质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