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化-内部凝胶化工艺用于微生物固定化培养的研究

来源 :第五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fox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提出将乳化/内部凝胶化工艺用于微生物固定化培养的研究,以啤酒酵母BY4741为模型,重点考察乳化/内部凝胶化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液体石蜡、表面活性剂、清洗过程对微生物活性影响很小,冰乙酸用量是影响微生物活性的主要因素。因此,从内部凝胶化的原理入手,通过工艺改进及优化,建立了既保证凝胶微球产率又满足微生物存活率要求的乳化/内部凝胶化工艺流程。考察了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固定化培养过程中啤酒酵母的生长代谢动力学,结果表明乳化/内部凝胶化工艺制备的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在微生物固定化培养过程中与传统制备工艺没有差异。
其他文献
本研究首次以乙酸酐和芳樟醇为底物用脂肪酶催化法合成乙酸芳樟酯,考察了不同种类的商品脂肪酶对该反应的催化效果,获得了一种对该反应催化效率较高的脂肪酶MML (Mucor miehei ),同时研究了不同种类固定化载体对该脂肪酶活性的影响,确定了其最佳固定化条件;固定化载体为大孔树脂,在pH为6.4,大孔树脂与酶质量比为2.5:1,缓冲液为KZHP04-KHZP04时,其固定化效果最好。
以膨润土制备的层柱粘土为载体,采用吸附法固定化β-葡萄糖醛酸苷酶,考察了给酶量、固定化pH值、温度和时间对固定化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给酶量为0.02g/mL粗酶液,最适pH值为3.6,固定化温度40℃,固定化60 min条件下固定化酶催化活性较高.
采用PCR技术扩增得到Klebsiella pneumoniae XJPD-Li的甘油脱水酶dhaBCE连接到表达载体PET-28a(+)上,获得重组质粒PET-28a(+)-dhaBCE,并将其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DE3)中诱导表达。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片段长度为2693bp,α亚基1668bp,β亚基585bp, γ亚基426bp,分别编码555, 194和141个氨基酸,计算分子量分别为6
本文选用西酞普兰的外消旋手性中间体为拆分对象,实验首先研究不同反应条件下制备的纤维素衍生物吸附剂对CITI的静态吸附分离性能,并同时考察了CITI吸附溶剂的组成对吸附剂手性分离CITI效果的影响,通过圆二色谱表征吸附剂对CITI的吸附分离性能;再通过傅立叶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表征纤维素衍生物吸附剂上伯轻基和仲轻基的取代程度对吸附剂拆分CITI性能的影响,优化了吸附剂的制备条件,得到了分离性能优良的
本文研究通过液-液萃取法分离(S)-二醇和(R)-二醇乙酸酯以获得单一构型的(S)-二醇。对双有机相体系与有机/水相体系进行比较,确定较佳的萃取体系为甲苯/水两相体系。经过筛选,选择丁二酸酐作为衍生化试剂。考察了萃取过程中温度和pH值等因素对二醇衍生物及乙酸酯稳定性的影响,以及产品浓度,体系pH值等对分配系数的影响。确定较优萃取条件为,温度25℃,pH为8.5,浓度20mmol/L.在此条件下(S
本文采用非水相生物转化技术进行葛根素糖基化衍生物的研究。从已建立的耐有机溶剂菌库出发筛选得到一株可能糖基化葛根素的菌株3th QAl-2。通过生理生化反应以及16S rDNA结果分析,3th QAl-2菌株鉴定为节杆菌。节杆菌在30℃,pH6.0条件下,以10g/L葛根素为底物,转化时间48h,得到转化产物a,转化率约45%。转化产物a经制备HPLC纯化,质谱分析,其分子量为578,与底物葛根素相
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巴氏醋杆菌产乙醛脱氢酶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了优化,确定了培养基最适初始pH.得到优化培养基组分为:硫酸铵2.5g/L,磷酸氢二钾0.75g/L,硫酸镁0.2g/L,磷酸二氢钠0.5g/L,氯化钙0.1g/L,乳酸钠1.25%。发酵最适初始pH6.0.使用优化了的培养基可使生物量达到3.5g/L,粗酶活达到26000u/L。
本研究采用紫外以80%的致死量对对数生长期斜生栅藻进行诱变处理,再在20%的CO2条件下进行富集培养,最后利用平板进行分离和筛选。结果表明,与原始出发藻株相比,紫外诱变筛选的微藻生长速率及光合速率都有明显提高,CO2固定效率也有所提高。
本工作对利用微藻通过光合作用固定CO2以达到CO2的减排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斜生栅藻具有最高的CO2耐受能力同时具有很好的CO2固定效率。该藻在合适的条件下可以耐受空气中浓度高达25%的CO2在20%的高CO2浓度下也可以获得不错的生长速率。在合理的光照、通气率等条件下,可以使CO2的固定效率达到80%左右。这表明该类藻类可以用来进行CO2的减排。
本文将对利用微藻技术固定CO2以达到CO2的减排进行归纳与分析。介绍了目前用于减少CO2排放的主要途径途径和研究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