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西北沙区不同耕作方式土壤水分及效益研究

来源 :2015海峡两岸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ueke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土壤容重、土壤田间持水量、饱和含水量、剖面土壤含水量以及玉米产量的测定分析,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耕作不覆盖(CT),在0~5cm土层深度,免耕秸秆覆盖(NTS)可以显著降低土壤容重,传统耕作喷洒保水剂(CTA)和传统耕作塑料地膜覆盖(CTF)对降低土壤容重也有一定效果;NTS处理可以提高0~10cm土层的田间持水量,CTA处理对田间持水量的变化有一定的稳定作用,CTF处理对田间持水量的影响较为不利;不同耕作处理的饱和含水量变化与田间持水量变化相似,NTS处理具有较好的饱和含水能力,而CTF处理饱和含水能力最弱;在10~50cm土层,CTF处理的土壤含水量最高,CTA处理较高,生长期内NTS处理土壤含水量变化较稳定;经济效益为CTF>CT>CTA>NTS.
其他文献
曹村是地处赣闵交界武夷山区的一个具有显著农耕文化特色的村庄.在当代的历史风云中,该村在农业生产、建筑、政治制度、社会关系等等方面都发生着嬗变,但其意识文化方面却相当稳定.而在今天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和商业文化的影响下,曹村的农耕文化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曹村农耕文化的当代嬗变值得深思.首先,是如何保护古代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其次,农耕文化是通过农业耕种所创造和积累的,但是,今天包括曹村在内的很多村庄,
江西传统生态农业发展历史源远流长,自宋代以来,出现了许多符合生态学原理的"原始"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江西传统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主要有水旱轮作、复种和间作模式,精耕细作模式,循环利用培肥地力模式,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等.上述优良传统,启示我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过程中,要讲究因地制宜、注重资源循环利用以及加强科技支撑和政府支持.
根据目前国内外农业剩余资源利用的概况,提出了农业剩余资源循环利用,可作为我省山区和浙北平原最大民生工程来开发;对剩余资源循环利用突出的企业,可作为改善生态和食品安全的双示范工程;通过科技创新,继续提升生态循环利用新水平,开发新途径;加强领导,统一认识,注重财政资金引导,调动各方积极性的农业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现代农业是传统农业的继承和创新,正确评价农耕文化,对发展现代农业意义十分重大.当前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学习借鉴古代农耕文化意义重大,文章总结了农耕文化对现代农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要充分认识农耕文化的精华,努力实践借鉴;认识传统农耕的负面影响,引以为戒。并提出了农耕文化对发展现代农业启示,现代农业建设需吃苦耐劳、节俭友善、追求质量的思想,以及绿色发展的策略。
从追探桃的溯源、演变、传播、价值和桃的象征等文化史着手,寻觅南汇水蜜桃的原产地和本地桃主栽品种的来源,简述浦东举办桃花节、品桃节、桃采摘体验、"桃文化"书画展、农博会等活动,以及上海"东元"公司创新桃产业园,挖掘桃文化的一些做法和经验,旨在承载传承弘扬桃文化.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体和基础.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保护、传承和利用农耕文化,借鉴和汲取农耕文化的理念,保护传统民俗、传统民居和地方特色文化,弘扬鲜明的地域文化,传承和发扬中国优良的传统人文精神,维系生产生态生活的和谐发展,将对推动"三农"科学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该文简要介绍了中国农耕文化发展过程,阐述了中国农耕文化现状,提出了做好城乡规划,保护好传统民居和自然村落;建立农耕文化展览室;开展农耕文化的参与和体验;新农村建设要传承农耕文化;依靠传统节日弘扬农耕文化;加强对农耕文化的宣传教育的传承农耕文化的途径,分析了农耕文化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指出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更好的传承农耕文化.
简要阐述了传承农耕文化的必要性,详细描述了淮南市农业面临的生态问题,以及传承农耕文化的实践与探索,提出了大力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不断探索生态农业模式,实施农村清洁示范工程建设的建议。当前农业生态环境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终究是在发展淮南市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根源在于传统农耕文化的缺失或缺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应继续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应鼓励研发和推广
2010年6月,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命名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本文主要从江西万年稻作文化、万年稻作文化的保护与弘扬、万年贡(谷)米的由来及品牌建设来阐述江西省万年县稻作文化与贡米品牌建设.并提出了发挥资源优势,抓好水稻种植基地建设;做好粮食收储,实现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经营质量“三位一体”;加强地标和商标产品保护,规范生产经营秩序的建议。
分析休宁传统农耕蔬菜文化优势,顺应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适应新常态,推进蔬菜转型发展,把发展传统农耕蔬菜文化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其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并提出了要保护宣传好、要传承利用好的传统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路,并提出了抓传统生态基地建设、抓产品品牌的塑造、抓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