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借鉴农耕文化的成果来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来源 :2015华东暨安徽省农学会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rong25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农业是传统农业的继承和创新,正确评价农耕文化,对发展现代农业意义十分重大.当前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学习借鉴古代农耕文化意义重大,文章总结了农耕文化对现代农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要充分认识农耕文化的精华,努力实践借鉴;认识传统农耕的负面影响,引以为戒。并提出了农耕文化对发展现代农业启示,现代农业建设需吃苦耐劳、节俭友善、追求质量的思想,以及绿色发展的策略。
其他文献
早熟型不育系选育是选配杂交早稻组合的关键环节.为了选育抗稻瘟病的早熟型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以谷梅2号(Pi25)、谷梅4号(Pigm)、天津野生稻(Pi2-1、Pi51(t))3个广谱抗稻瘟病水稻品种为供体亲本,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将稻瘟病抗性基因回交导入早稻两系不育系9771S和帮191S.转育的6个BC3F3群体大多性状与轮回亲本保持一致或有所改良,播始历期与受体亲本基本一致或延长.利用稻
为了探明江汉平原水稻的最佳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制定出合理的栽培措施,为水稻的优质高产高效提供理论依据.以杂交中稻全两优1号和全两优681为供试品种,设置两个施氮肥力水平和三个栽插密度的互作试验,研究了肥力密度互作对杂交中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全两优1号和全两优681均在高氮肥、低密度条件下更能有效地提高水稻产量,此时产量达到最高,分别为9239.8kg/hm2、8720.8
为了满足湖南省玉米生产需求,选择和推广夏玉米种植成为一项重要措施.本试验选取19个中迟熟型玉米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比较品种的产量,以及对产量与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筛选适合在湖南地区种植的夏玉米品种.结果表明:三北89、中单808和临奥1号产量排序为前三位;行粒数(r=0.887),穗长(r=0.845),株高(r=0.691),穗位高(r=0.682),百粒重(r=0.395)和
为明确太湖地区稻茬小麦光温综合生产潜力,以扬麦16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播期和播种量对稻茬小麦群体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播期的推迟,各生育期株高和叶面积呈降低趋势,成熟期单茎重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11月8日播种的处理最高;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株高、叶面积、单茎重呈下降的趋势.2)对产量及构成的影响,随着播期的推迟,亩有效穗、每穗粒数、产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中亩效穗和产量以
广东气候资源得天独厚,丰富的热量和水分资源为本地区的作物多熟种植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多熟种植是广东作物种植的优势与特色,探讨其多熟种植制度的演变特点与规律对掌握广东耕作制度历史变迁并指导现在及将来多熟种植制度的改革,保障粮油的有效供给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解放后,广东地区不断地进行耕作制度的改革.
本文通过对复种饲料油菜在黑龙江省种植与利用的研究,介绍了北方寒地复种饲料油菜的发展与复种模式,分析了饲料油菜的种植与利用。进一步证明饲料油菜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复种饲料油菜技术在北方寒地的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复种饲料油菜,能提高单位土地收获指数,解决地力持续下降和饲料资源不足等问题,促进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效配套衔接,延长产业链,提高综合效益.
当前很多现代农业园区存在缺乏特色、功能类似的问题,将地域文化融入现代农业规划,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文章总结了安徽地域文化资源素材的特点和类型,分析了地域文化在规划区域形态和内涵上的表达方式,结合安徽淮南和绩溪的规划案例,探讨在现代农业规划中应用地域文化资源的路径,促进现代农业园区成为地域文化传承的载体,以保护和恢复地域文化资源,发挥社会和经济效益.
曹村是地处赣闵交界武夷山区的一个具有显著农耕文化特色的村庄.在当代的历史风云中,该村在农业生产、建筑、政治制度、社会关系等等方面都发生着嬗变,但其意识文化方面却相当稳定.而在今天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和商业文化的影响下,曹村的农耕文化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曹村农耕文化的当代嬗变值得深思.首先,是如何保护古代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其次,农耕文化是通过农业耕种所创造和积累的,但是,今天包括曹村在内的很多村庄,
江西传统生态农业发展历史源远流长,自宋代以来,出现了许多符合生态学原理的"原始"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江西传统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主要有水旱轮作、复种和间作模式,精耕细作模式,循环利用培肥地力模式,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等.上述优良传统,启示我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过程中,要讲究因地制宜、注重资源循环利用以及加强科技支撑和政府支持.
根据目前国内外农业剩余资源利用的概况,提出了农业剩余资源循环利用,可作为我省山区和浙北平原最大民生工程来开发;对剩余资源循环利用突出的企业,可作为改善生态和食品安全的双示范工程;通过科技创新,继续提升生态循环利用新水平,开发新途径;加强领导,统一认识,注重财政资金引导,调动各方积极性的农业建设的对策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