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农耕文化 保护生态环境

来源 :2015华东暨安徽省农学会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hmyswe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简要阐述了传承农耕文化的必要性,详细描述了淮南市农业面临的生态问题,以及传承农耕文化的实践与探索,提出了大力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不断探索生态农业模式,实施农村清洁示范工程建设的建议。当前农业生态环境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终究是在发展淮南市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根源在于传统农耕文化的缺失或缺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应继续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应鼓励研发和推广适于淮南农业生产、满足农业生态环境需要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和新模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另一方面,发展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特别是在制定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时必须吸收农耕文化的精髓,遵循资源和自然规律,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承载力,兼顾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从转变资源利用、生产方式人手,减少资源消耗和物质投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资源永续利用。
其他文献
广东气候资源得天独厚,丰富的热量和水分资源为本地区的作物多熟种植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多熟种植是广东作物种植的优势与特色,探讨其多熟种植制度的演变特点与规律对掌握广东耕作制度历史变迁并指导现在及将来多熟种植制度的改革,保障粮油的有效供给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解放后,广东地区不断地进行耕作制度的改革.
本文通过对复种饲料油菜在黑龙江省种植与利用的研究,介绍了北方寒地复种饲料油菜的发展与复种模式,分析了饲料油菜的种植与利用。进一步证明饲料油菜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复种饲料油菜技术在北方寒地的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复种饲料油菜,能提高单位土地收获指数,解决地力持续下降和饲料资源不足等问题,促进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效配套衔接,延长产业链,提高综合效益.
当前很多现代农业园区存在缺乏特色、功能类似的问题,将地域文化融入现代农业规划,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文章总结了安徽地域文化资源素材的特点和类型,分析了地域文化在规划区域形态和内涵上的表达方式,结合安徽淮南和绩溪的规划案例,探讨在现代农业规划中应用地域文化资源的路径,促进现代农业园区成为地域文化传承的载体,以保护和恢复地域文化资源,发挥社会和经济效益.
曹村是地处赣闵交界武夷山区的一个具有显著农耕文化特色的村庄.在当代的历史风云中,该村在农业生产、建筑、政治制度、社会关系等等方面都发生着嬗变,但其意识文化方面却相当稳定.而在今天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和商业文化的影响下,曹村的农耕文化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曹村农耕文化的当代嬗变值得深思.首先,是如何保护古代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其次,农耕文化是通过农业耕种所创造和积累的,但是,今天包括曹村在内的很多村庄,
江西传统生态农业发展历史源远流长,自宋代以来,出现了许多符合生态学原理的"原始"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江西传统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主要有水旱轮作、复种和间作模式,精耕细作模式,循环利用培肥地力模式,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等.上述优良传统,启示我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过程中,要讲究因地制宜、注重资源循环利用以及加强科技支撑和政府支持.
根据目前国内外农业剩余资源利用的概况,提出了农业剩余资源循环利用,可作为我省山区和浙北平原最大民生工程来开发;对剩余资源循环利用突出的企业,可作为改善生态和食品安全的双示范工程;通过科技创新,继续提升生态循环利用新水平,开发新途径;加强领导,统一认识,注重财政资金引导,调动各方积极性的农业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现代农业是传统农业的继承和创新,正确评价农耕文化,对发展现代农业意义十分重大.当前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学习借鉴古代农耕文化意义重大,文章总结了农耕文化对现代农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要充分认识农耕文化的精华,努力实践借鉴;认识传统农耕的负面影响,引以为戒。并提出了农耕文化对发展现代农业启示,现代农业建设需吃苦耐劳、节俭友善、追求质量的思想,以及绿色发展的策略。
从追探桃的溯源、演变、传播、价值和桃的象征等文化史着手,寻觅南汇水蜜桃的原产地和本地桃主栽品种的来源,简述浦东举办桃花节、品桃节、桃采摘体验、"桃文化"书画展、农博会等活动,以及上海"东元"公司创新桃产业园,挖掘桃文化的一些做法和经验,旨在承载传承弘扬桃文化.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体和基础.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保护、传承和利用农耕文化,借鉴和汲取农耕文化的理念,保护传统民俗、传统民居和地方特色文化,弘扬鲜明的地域文化,传承和发扬中国优良的传统人文精神,维系生产生态生活的和谐发展,将对推动"三农"科学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该文简要介绍了中国农耕文化发展过程,阐述了中国农耕文化现状,提出了做好城乡规划,保护好传统民居和自然村落;建立农耕文化展览室;开展农耕文化的参与和体验;新农村建设要传承农耕文化;依靠传统节日弘扬农耕文化;加强对农耕文化的宣传教育的传承农耕文化的途径,分析了农耕文化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指出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更好的传承农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