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人控音频大地电磁波法研究旗山断层南段电阻率构造

来源 :2007年全国地貌与第四纪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tti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旗山断层为台湾南部主要构造线之一,由高雄县三民乡往南经甲仙、枋寮、旗山、至燕巢,全长约70 公里,位态大致呈东北走向,倾角向东的逆断层。1973 年于旗山断层附近曾发生4 次 规模3 或3 以上的地震,造成更新世早期之二重溪层发生微量变形(Hsiung and Lo,1973a,1973b)。高雄县南二高中寮山隧道穿越旗山断层,隧道北口出现严重龟裂现象,学术单位监测发现旗山断 层出现错动;每年水平位移4 公分位移,分析旗山断层应为活断层,必须防患未然。上盘地层为 晚中新统,下盘地层为上新统至更新统。其沿线的泥火山经过长期监测,推测其喷发行为与断 层活动有所关联性。旗山断层被认为具有右移的性质且断层走向在乌山顶处呈现S 形转弯,易 于此处形成较高的压力,推测与此区分布密集与活动剧烈的泥火山有关。研究区域内布置了12 个人控音频大地电磁波测点探讨乌山顶附近电阻率变化与断层活动、泥火山间之相关情形。
其他文献
在对东海岛屿大量野外考察的基础上,选择东海浪岗 山风尘黄土剖面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系统的采样,利用光释光测年建立了黄土地层年代标 尺,并对其粒度、环境磁学、有机质、碳酸盐、粘土矿物等特征进行了测试,在此基础上对 其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
海湾是包括湾内海水、河流、水盆、岸线、陆域景观及岛礁等共同组成的一个地貌综合体。厦门西海域作为厦门港的重要支柱,其岸滩冲淤演变关系到厦门港的生死存亡。根据历史上不同 时期的海图水深资料,分析了厦门西海域的岸滩演变过程,结果显示,近百年来,厦门西海域总 体处于淤积状态,主要是由于海堤建造、围填海工程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海堤开口将会在一定程 度上改善西海域的淤积现状。
华南海岸是中国遭受台风侵袭最多的岸段,台风暴潮期间的波浪作用强,对基岩海岸的侵蚀 作用自然也很强,但只有天文潮高潮与台风暴潮同时出现时,暴潮波浪才会作用在较高的位置上。然而,这样的特大高潮出现的机率很小,一次风暴过程中特大波浪出现的时间也很短,所以,大 波浪作用在高位的机会也很小。对于坚硬的岩石来说,无论是现代或古代的海蚀崖的后退距离(海 蚀平台宽度)和海蚀平台的高度决不是几十年才作用一次的波浪侵
本研究利用西太湖高分辨的湖泊沉积记录,拟重建太湖地区多环芳烃和有机氯农药的污染历史,同时对其变化趋势、污染来源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施加的影响进行探讨。
湖泊是地球表层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的联结点,是陆地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 物圈、大气圈、岩石圈等关系密切。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造 成湖泊面积缩小、污染加剧、可利用水量减少、生态与环境日趋恶化、灾害频发、经济损失 剧增,湖泊已经成为区域自然环境变化和人与自然相互作用最为敏感、影响最为深刻、治理难度最大的地理单元。自工业化革命以来,地球气候正在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特征的显著变
浙江缙云县大洋山石鼓尖海拔1477m,在其山顶花岗岩表面发现大量直径几十厘米至1m 左右、深度10cm 至45cm的坑穴。经对60 处坑穴的形态量测发现,坑穴主要发育在山坡的NE 和SE 一侧;坑穴积水后出水口流向亦主要朝向NE 和SE。对岩石标本的偏光镜和X 荧光光谱鉴 定分析发现,该处基岩为易风化、泥化明显的中细粒钾长花岗岩。该处年平均气温9.2℃,年降水 量在1700mm 以上,每年12 月
利用长江上游DEM、降雨、土地利用、土壤类型数据库,计算出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中代表 影响侵蚀产沙的各因子,建立这些因子以及流域面积与长江上游268 个水文站以上流域输沙模数 关系,探讨上游侵蚀输沙的尺度效应。结果显示长江上游各流域输沙模数与流域面积之间呈负幂 函数关系,而且这一关系主要产生于降雨侵蚀力因子和土壤可蚀性因子随流域面积的变化。长江 上游输沙模数随流域面积增大总的降低趋势主要发生在大约10
根据1952-1985 年藕池河两个测站-管家铺站和康家岗站的实测水文资料,分析了两站的水 力几何形态。结果表明就整个时段而言,管家铺站的b、f、m 值分别为0.112、0.298、0.589,说 明平均流速随流量的增加而增加的速率最快,而河宽则相对慢得多;康家岗站b、f、m 值分别为 0.323、0.402、0.273,平均水深随流量的增加而增加的速率最快,而平均流速最慢。如将该时期 分为195
为了揭示纵向岭谷区河谷形态特征及其发育规律,采用1:5 万DEM 图件,利用ARCGIS 软件提取研究区41 个河谷断面的有关基础数据,据此计算了河谷横断面的宽深比、半高宽深比、 断面面积、凹度、不对称系数及河谷纵剖面特征的指标。结果表明,纵向岭谷区北部河谷横断面的宽深比很小,其宽深比在4~16 之间,但沿流向往南有明显增大的趋势,最大达到24。这是由 于北部的构造抬升作用强从而引起该区更强列的河
河相关系理论迄今总是应用于冲积河流的研究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尚未应用在山地河 流等非冲积性河流的研究中。河相关系理论是否适用于非冲积性河流的研究?该研究选取滇西山地 河流,以怒江道街坝、澜沧江旧州和景洪、以及金沙江石鼓四个水文站的历年实测水文资料为基础,探讨了上述四站有水文资料记载时段的历年及多年的流量~河宽、流量~水深、流量~流速关系,揭示 其年际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河相关系理论在研究非冲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