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缙云县大洋山石鼓尖花岗岩坑穴成因研究

来源 :2007年全国地貌与第四纪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75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缙云县大洋山石鼓尖海拔1477m,在其山顶花岗岩表面发现大量直径几十厘米至1m 左右、深度10cm 至45cm的坑穴。经对60 处坑穴的形态量测发现,坑穴主要发育在山坡的NE 和SE 一侧;坑穴积水后出水口流向亦主要朝向NE 和SE。对岩石标本的偏光镜和X 荧光光谱鉴 定分析发现,该处基岩为易风化、泥化明显的中细粒钾长花岗岩。该处年平均气温9.2℃,年降水 量在1700mm 以上,每年12 月至翌年3 月会经历4 个月日气温在0℃上下波动的冰缘作用期,雨 雪水冻融交替对基岩的崩解作用明显。该处位于夏季台风雨迎风坡(NE 和SE 坡)一侧,暴雨常伴 随有10 级以上大风。现场常可见风力吹蚀带动坑穴中细岩屑对坑穴内壁产生加速旋转磨蚀作用。上述研究表明,该处花岗岩坑穴形成的主要动力成因首先是冰缘寒冻风化作用,暴雨和山顶大风的风力吹蚀加速了坑穴的形成。观察表明,此种作用目前仍在进行之中,风向的转变是造成坑穴 出现多种形态的主要原因。由于此处海拔距雪线尚有1500m 高差,即使在第四纪盛冰期也仅是接近雪线高度,且因山顶无积雪屯冰的低洼地形,因此,第四纪“冰臼”成因说难以成立。
其他文献
青藏高原西北部甜水海盆地地处内陆干旱区和喀喇昆仑山的东侧雨影区,气候环境 极端干旱。但多次考察结果揭示晚更新世时期存在着大湖和高湖面的地质证据。为了探讨该 地区过去气候与环境的演变历史,在甜水海盆地(海拔4840 m)进行钻探采得沉积岩芯57 m(TS95),通过对沉积岩芯其中一段(深度13.61 ~2.76 m,对应14C 测年和铀系测年年龄59~ 25kaBP)的粒度、微体生物、同位素及地球化
本文运用河流阶地发育与地文期的理论对豫西黄河和洛河地区的地质背景,气候特点和古 地理环境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研究区的石山、黄土和河流地貌特征。提出:(1)嵩山、熊耳山和 外方山发育有四级古夷平面。嵩山的垂直地貌特征表现为以嵩山为中心,呈中山、低山、丘陵和 河谷平原的地貌格区。(2)河洛地区三门峡孟津段黄河有四级阶地,均为基座阶地。第Ⅰ级阶地 河拔20m,砾石层河拔10m,厚度2m,上覆10m 厚黄土
对末次冰期沉积的宁夏中卫冰沟剖面与山东庙岛群岛长岛剖面进行了粒度分析,结果表 明两者在粒度特征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冰沟剖面粒度明显比长岛剖面粒度粗。两剖面所指示的环境意义可能也存在差异,长岛剖面除了指示冬季风的气候变化信息外,还指示了区域的环境变化特征。
福建“古冰川遗迹” 疑点甚多、各地河床中的岩穴是河水冲蚀的壶穴,不是“冰臼”。冰川 形成的必要条件是年平均温度在0℃以下,屏南白水洋、仙游九鲤湖、福安白云山第四纪冰期都不具备形成冰川的必要条件. 福建各地现存的大量第三纪及其以前的孑遗植物,说明不可能有冰川活动. 福建第四纪地层古生物资料也没有冰川活动的痕迹.所报道的古冰川遗迹、“冰臼”是误判。
对巴里坤湖沉积物14C 年代、自生碳酸盐稳定同位素、碳酸盐含量和粒度的综合分析表明,9.4cal kaBP 以来巴里坤湖地区的气候变化在数十至百年尺度上主要遵循西风带的气候变化模式,但在早、中全新世早期可能也受到了同一时期增强的亚洲夏季风(西南季风)势力的影响,其沉 积自生碳酸盐稳定同位素记录所揭示的气候环境特征同其周边地区的气候环境变化记录具有良 好的一致性。巴里坤湖地区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与反
在对东海岛屿大量野外考察的基础上,选择东海浪岗 山风尘黄土剖面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系统的采样,利用光释光测年建立了黄土地层年代标 尺,并对其粒度、环境磁学、有机质、碳酸盐、粘土矿物等特征进行了测试,在此基础上对 其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
海湾是包括湾内海水、河流、水盆、岸线、陆域景观及岛礁等共同组成的一个地貌综合体。厦门西海域作为厦门港的重要支柱,其岸滩冲淤演变关系到厦门港的生死存亡。根据历史上不同 时期的海图水深资料,分析了厦门西海域的岸滩演变过程,结果显示,近百年来,厦门西海域总 体处于淤积状态,主要是由于海堤建造、围填海工程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海堤开口将会在一定程 度上改善西海域的淤积现状。
华南海岸是中国遭受台风侵袭最多的岸段,台风暴潮期间的波浪作用强,对基岩海岸的侵蚀 作用自然也很强,但只有天文潮高潮与台风暴潮同时出现时,暴潮波浪才会作用在较高的位置上。然而,这样的特大高潮出现的机率很小,一次风暴过程中特大波浪出现的时间也很短,所以,大 波浪作用在高位的机会也很小。对于坚硬的岩石来说,无论是现代或古代的海蚀崖的后退距离(海 蚀平台宽度)和海蚀平台的高度决不是几十年才作用一次的波浪侵
本研究利用西太湖高分辨的湖泊沉积记录,拟重建太湖地区多环芳烃和有机氯农药的污染历史,同时对其变化趋势、污染来源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施加的影响进行探讨。
湖泊是地球表层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的联结点,是陆地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 物圈、大气圈、岩石圈等关系密切。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造 成湖泊面积缩小、污染加剧、可利用水量减少、生态与环境日趋恶化、灾害频发、经济损失 剧增,湖泊已经成为区域自然环境变化和人与自然相互作用最为敏感、影响最为深刻、治理难度最大的地理单元。自工业化革命以来,地球气候正在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特征的显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