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民族团结功能及其教育路径

来源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暨“一带一路”倡议与民族教育发展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992070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新时代,我国在认识厘清民族问题,丰富民族指导理论,创新民族事业发展路径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绩.积极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构建"民族互嵌式"社区.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指出:"要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群众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建设民族互嵌式社区是我国民族工作指导思想转变的直观体现,从主抓民族地区经济建设转变为各民族社区建设、思想精神建设与经济建设相结合,以社区民族关系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整个国家民族关系的向前发展.民族互嵌式社区是我国民族事业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是增强各民族相互了解,促进民族团结的创新路径.民族互嵌式社区由多元的民族主体构成,因此民族互嵌式社区是开展国家认同教育,促进各族人民形成国家认同感并外化为国家认同行为的重要阵地。民族互嵌式社区内存在多元文化互动,在文化互动过程中一些少数民族成员由于缺乏本民族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容易受到偏激文化观念的误导。
其他文献
"学会认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四大支柱"之一."学会认知"强调的不是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识,而是掌握知识的手段.这种手段既可将其视为一种人生手段,也可将其视为一种人生目的.作为手段,它应使每个人学会了解他周围的世界,至少是使他能够有尊严地生活,能够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进行交往.作为目的,其基础是乐于理解、认识和发现.可见,"学会认知"大致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学会学习、学会认识自己、
文化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承载着人类丰富的生存智慧.在人类生命的存在中,文化作为一个统一体存在于人类的意识当中,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活动和行为活动.寄宿制民族班是广西各级政府为了解决少数民族特困学生就学难的问题而采取的一种特殊的办学形式,不仅肩负着提升民族地区入学率和巩固率的任务,而且承担着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然而,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变,传统文化,特别是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的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民族认同、自尊、多元文化意识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并且假设自尊和多元文化意识在民族认同对国家认同的影响中起着链式中介作用,以期能够揭示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下,民族认同对国家认同的影响机制,为提升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自尊及多元文化意识提供有益建议。研究表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自尊与多元文化意识两两之间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民族认同通过三条路径影响国家认同:通过自尊
多元文化教育思想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传入我国,丰富了我国民族教育的话语体系、研究方式和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学者结合本国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历史实践和各民族平等、团结与共同繁荣发展的当代实践,批判吸收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从而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多元文化与国家一体教育(或者叫作“多元文化整合教育”),在承认文化多样性的同时重视国家一体教育或国家文化整合教育。新世纪以来,党中
通过对民族地区理科教育的研究整理不难发现,在进行民族地区理科教育研究时仍是以传统的研究方式为主,过渡局限于教学硬件的研究,关注的是教师的数量、教学设施以及教学资源整合等方面的研究,而从文化的视角来分析少数民族地区理科教育的研究则是有限的。因此,本文尝试从文献研究的视角出发,对有关“民族地区理科教育”的研究进行回顾与梳理,从传统的视角对民族地区理科教育研究落后的归因分析与相应的破解视角进行整理;并在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末提出来的概念,费先生认为文化自觉的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文化自觉,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才能在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
如果把藏族优秀文化比作浩瀚的海洋,那么,谚语就是海底那炫耀夺目的无价珍宝。本研究认为,藏族谚语具有德育、智育、美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对今天的学校教育仍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可以将藏族谚语有机整合到现在的学校教育中,作为推动民族教育取得更好成效的助力。因此,搜集藏区广泛流传的教育谚语,将其编成地方教材或者校本教材,抑或是作为校园民族文化环境建设的重要元素和学校开展传承民族文化活动的环节之一,通过
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教学模式大致有三类:学校所有课程中除汉语文、英语课程外其他课程都用民族文字教材用民族语言教学,并且学习民族语文的为一类模式;所有课程中除民族语文外其他课程都用汉语教材,用汉语教学的为二类模式;所有课程均用汉语教学,也不学习民族语言的为三类模式。在民族教育中,因地制宜地做好双语教学工作,不仅是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国家法律的具体体现,也是从实际出发,发展民族教育,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弘
《祭坛与讲坛——西南民族宗教教育比较研究》一书由云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全书约28万字.作者张诗亚教授现为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教育人类学研究.在阅读之前应该明确一点,在本书中所使用的民族教育一词,囊括少数民族教育中的一切教育时间活动,而非专指少数民族的学校教育。本书主要研究的是西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导入、传承或教授。这里所谈的宗教是
中华民族共同体不仅是人的共同体,更是文化的共同体、政治的共同体。自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政策话语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与民族团结教育的学术研究经历了快速的发展,研究文献的数量不断增加,研究主题和内容更加多样,其内涵不断得到丰富,构建路径更加多元。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树立和加强,正逐渐成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利益的最大化有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