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沙质草地风蚀坑下风侧积沙区的植被分带性

来源 :2007年全国地貌与第四纪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AJFASDJFASDJF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呼伦贝尔沙质草地现代风蚀坑主要包括平缓草地的简单风蚀坑、复合风蚀坑和固定沙丘的 简单风蚀坑三种类型。坑后积沙区植被出现明显的分带性,且随风蚀坑及其下风侧积沙体的形态、 尺度而产生变化。在平缓草地简单风蚀坑下风侧积沙体平面形态呈顺风向的舌状,由坑口至原生 草地,积沙厚度顺风向逐渐减小,依次出现沙蓬、冰草和百里香3 个植被带;平缓草地复合风蚀 坑后缘形成具有滑落面的大型流动沙丘,在沙丘背风侧沿顺风向依次出现舌状裸沙带、舌状拂子 茅带及两侧的冰草带;固定沙丘风蚀坑坑后积沙呈裸沙形式穿越沙丘原有的山刺玫和小叶锦鸡儿 两个灌木带,并在裸沙带外围形成舌状拂子茅带。积沙区覆沙厚度是控制植被分带性的主要因子。风蚀坑下风侧积沙区植被的分带性反映了草地植被对风沙活动的响应,即随着坑后积沙体形态尺 度的扩大,相对应的是草地植被由原生向沙生逆向演替的过程。
其他文献
浙江缙云县大洋山石鼓尖海拔1477m,在其山顶花岗岩表面发现大量直径几十厘米至1m 左右、深度10cm 至45cm的坑穴。经对60 处坑穴的形态量测发现,坑穴主要发育在山坡的NE 和SE 一侧;坑穴积水后出水口流向亦主要朝向NE 和SE。对岩石标本的偏光镜和X 荧光光谱鉴 定分析发现,该处基岩为易风化、泥化明显的中细粒钾长花岗岩。该处年平均气温9.2℃,年降水 量在1700mm 以上,每年12 月
利用长江上游DEM、降雨、土地利用、土壤类型数据库,计算出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中代表 影响侵蚀产沙的各因子,建立这些因子以及流域面积与长江上游268 个水文站以上流域输沙模数 关系,探讨上游侵蚀输沙的尺度效应。结果显示长江上游各流域输沙模数与流域面积之间呈负幂 函数关系,而且这一关系主要产生于降雨侵蚀力因子和土壤可蚀性因子随流域面积的变化。长江 上游输沙模数随流域面积增大总的降低趋势主要发生在大约10
根据1952-1985 年藕池河两个测站-管家铺站和康家岗站的实测水文资料,分析了两站的水 力几何形态。结果表明就整个时段而言,管家铺站的b、f、m 值分别为0.112、0.298、0.589,说 明平均流速随流量的增加而增加的速率最快,而河宽则相对慢得多;康家岗站b、f、m 值分别为 0.323、0.402、0.273,平均水深随流量的增加而增加的速率最快,而平均流速最慢。如将该时期 分为195
为了揭示纵向岭谷区河谷形态特征及其发育规律,采用1:5 万DEM 图件,利用ARCGIS 软件提取研究区41 个河谷断面的有关基础数据,据此计算了河谷横断面的宽深比、半高宽深比、 断面面积、凹度、不对称系数及河谷纵剖面特征的指标。结果表明,纵向岭谷区北部河谷横断面的宽深比很小,其宽深比在4~16 之间,但沿流向往南有明显增大的趋势,最大达到24。这是由 于北部的构造抬升作用强从而引起该区更强列的河
河相关系理论迄今总是应用于冲积河流的研究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尚未应用在山地河 流等非冲积性河流的研究中。河相关系理论是否适用于非冲积性河流的研究?该研究选取滇西山地 河流,以怒江道街坝、澜沧江旧州和景洪、以及金沙江石鼓四个水文站的历年实测水文资料为基础,探讨了上述四站有水文资料记载时段的历年及多年的流量~河宽、流量~水深、流量~流速关系,揭示 其年际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河相关系理论在研究非冲积
旗山断层为台湾南部主要构造线之一,由高雄县三民乡往南经甲仙、枋寮、旗山、至燕巢,全长约70 公里,位态大致呈东北走向,倾角向东的逆断层。1973 年于旗山断层附近曾发生4 次 规模3 或3 以上的地震,造成更新世早期之二重溪层发生微量变形(Hsiung and Lo,1973a,1973b)。高雄县南二高中寮山隧道穿越旗山断层,隧道北口出现严重龟裂现象,学术单位监测发现旗山断 层出现错动;每年水平
乌山顶泥火山自然保留区,是全台最大、锥状外形保留最完整之泥火山保留区。造就此区 泥火山的各项自然特性如水气成分来源、地下电性,喷出物有机成分与泥火山外形分类皆引起各 方研究兴趣。本研究以地面三维镭射扫描仪(3D Ground-based Laser Scanner)结合GPS静态观测试图 建立乌山顶锥状泥火山的数值模形,并探讨外形特徵与影响外形改变之因素。数值地形(Digital Terrain
根据洱海湖泊沉积物有机碳稳定同位素、元素、磁化率记录,对近8ka 来西南季风区洱 海古气候演化可以分为9个阶段,千年尺度上气候变化以暖干~冷湿交替为主。洱海湖泊沉积记 录古气候演化是全新世过去全球变化背景下亚洲季风变迁驱动的区域环境响应,暖干气候阶段西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西南地区的频率增加,西南季风路径偏向西亚、中亚和青藏高原西部;冷 湿气候阶段,副热带高压撤离西南地区,印度季风路径移向中国西南
为了解云浮地区降水的化学组成特征,2005~2006年间采集了40场降水样品,进行了主要阴阳离子的测定. 结果表明,SO42-和NO3-是含量最高的阴离子,平均浓度依次为12.56μg/L和1.96μg/L; Ca2+和K+是含量最高的阳离子,平均浓度分别为5.26μg/L和0.96μg/L;Ca2+/(SO42-+NO3-)和(NH4++K++Ca2+)/(SO42+NO3-)的量浓度比分别为0
利用青藏高原沙尘活动高发区内十个站点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高原东北部、北部、西 部、西南部近40 多年来沙尘活动日数的演变规律及其与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平均风速、降水量 等主要气候要素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近40 多年来,研究区域内十个站点的年沙尘活动日数、 年平均风速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呈现上升趋势,年平均相对湿度变化平缓。沙尘活动日数与平均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基本上是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