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磁共振波谱学的独特的表观遗传学分子机制研究

来源 :第八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swcz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核磁共振波谱学,并结合X-ray,荧光光谱,等温滴定技术(ITC)、圆二色谱等技术,开展具有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报告包括:(1)以DndE作为切入点,开展DNA磷硫修饰机制研究.初步发现磷硫修饰蛋白DndE是nickied dsDNA结合蛋白,提出nicked dsDNA的产生是DNA骨架磷硫修饰的关键步骤;(2)发现与乳腺癌发生过程相关的UHRF1蛋白PHD结构域能特异性识别组蛋白N-端未修饰H3R2位点,而不是H3K9me3位点;(3)确定与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相关的PLU-1蛋白PHD1A结构域特异性识别组蛋白H3K4me0位点以促进组蛋白去甲基化的分子机制.
其他文献
会议
合成了六个新颖二取代邻菲罗啉衍生物3a-5a及3b-5b,我们系统地研究了其与人端粒(h-telo)和原癌基因(c-kit2、c-myc)之间的键合作用及体外生物活性.通过生物物理学和生物化学方法证明了该衍生物是潜在的G-四螺旋结构的稳定剂,其中3b-5b显示出对G-四螺旋较高的键合亲和力以及相对于双螺旋DNA高的选择性.CD谱表明该衍生物能诱导人端粒G-四螺旋DNA形成反平行结构.
肿瘤细胞中HIF-1上调糖转运和糖酵解酶的相关基因,也能直接抑制需氧的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使肿瘤在低氧时采用糖酵解.在正常氧状态下,HIF-1通过在HIF-1的氧依赖HIF-1羟化酶羟化,导致HIF-1α被林希病肿瘤因子(pVHL)识别,并通过蛋白酶降解.我们研究了系列配合物与线粒体的作用,发现线粒体靶向性细胞缺氧诱导因子羟化酶模拟物结构与其调控线粒体的构效关系,获得系列直接和间接作用于线粒体
Uranyl (UO22+), the predominant aerobic form of uranium, is present in the ocean at the concentration of~3.2 ppb (13.7 nM).This concentration equates to 4.5 billion tons of uranium in seawater, dwarf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