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建立以来我国土地城镇化的发展历程与转型展望

来源 :中国地理学会2015年(东北地区)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_zs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启动了前所未有的城镇化进程,土地城镇化是重要的驱动力之一.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确立了我国土地市场制度,建立了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基本框架,激活了土地交易市场,释放了土地的资本属性,为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过度消费土地资本,削弱了土地福利,加剧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失衡,土地城市化扮演的支撑与制约角色也越来越明显.我国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是在30年经济体制改革历程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基于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从探索到深化的阶段性过程和三次土地管理法(修订)颁布的时间节点,我国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1.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探索阶段(1979-1987)1980年国务院《关于中外合营企业建设用地的暂行规定》开启了我国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探索.1986年六届全国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标志着我国土地管理工作开始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2.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确立及第一轮土地宏观调控阶段(1988-1997)1988年我国正式确立了"国有土地和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国家依法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土地有偿使用的法律框架.3.土地市场机制的完善及土地储备制度形成阶段(1998-2003)1998年通过的《土地管理法》(修订草案),确立了我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随后确立了经营性用地须依法以"招拍挂”方式出让的土地交易的市场方式.2003年国务院宣布将土地政策上升到国家宏观调控的战略高度,从此土地调控的性质由行政手段转为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4.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深化阶段(2004年至今)以2004年《土地管理法》第三次修订为标志,这一阶段我国对土地征用和土地出让相关制度进行了深化.2007年我国将全部土地纳入"招拍挂”出让程序.土地政策的变革必然导致土地市场的波动.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建立以来,在土地管理制度变革、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快速城镇化、政府管制政策改革等多重背景下,我国出现了土地价格持续上涨、土地出让市场调控下失控、住房市场的急速膨胀、以开发区热为代表的圈地现象、"半城镇化”现象、地方财政对土地资本的依赖等标志事件和发展特征.最后指出,在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由土地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转变、合理优化城市土地资源配置、地方政府摆脱土地财政依赖,将是解决我国土地城镇化过程中相关问题与矛盾的科学策略.
其他文献
以吉林省为例,通过改进的引力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定量评价老工业基地制造业空间联系及网络格局演化,并分析了其内在的过程机理。研究表明,吉林省制造业空间联系处于由"点—轴"空间结构向网络演化的过渡阶段,并在主轴线上衍生出次级轴线;吉林省制造业关联网络趋于紧凑,关联性较强的地区仍集中在中部地区,并形成了"分片关联”的网络格局;企业网络扩展与行政区经济干预构成了制造业产生空间联系并呈现网络化趋势的合力
课堂教学节奏是整堂课的"筋骨",对于教师、学生和整个课堂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课堂节奏要依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学习心理来确定。对于地理课堂来说,我们可以从整个课堂和具体知识这两方面的节奏入手。一方面要有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来确定课堂的教学节奏。另一方面,针对具体的地理学科知识,我们也应当采取不同的措施来把握其特有的节奏。
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突出城镇化的质量,而不是数量。资源型城市转型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现阶段我国不同区域内资源型城市发展水平处在不同的阶段,但总体来说资源型城市正走向资源枯竭。本文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分析了现阶段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现状,主要从产业重构、土地再开发、人力资源转化、创新发展和城市与区域互动等方面阐述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路径,解决了资源型城市的工人失业、城市经济急剧下滑、环境污染严
会议
海陆一体化是沿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发展的核心性战略原则之一,沿海地区乃至全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海陆一体化水平。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速,尤其是未来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推进,海陆一体化发展受到何种影响,发挥何种作用?本文即以此为视角展开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运用灰典型相关分析,以山东省为例,测度城市化与海陆一体化的相关程度。结果显示:山东省城市化发展与山东半岛海陆一体化进程具
老工业基地转型是世界性难题,成为了学术界重点关注的理论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逐步实施,中国大城市空间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开发区、大学城、空港新城等新城市空间的崛起.文章以长春市为例,紧抓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和新城市空间成长变化两条主线,以二者的相互作用关系为研究视角,从老工业基地转型与新城市空间成长相互作用表现的大量现象与事实辨识入手,研
"活动建议"的提出为地理教育赋予了生机和火力。它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实施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难点、重点。如何解读、深刻理解"活动建议”对于更好的实施初中地理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本文从课程理论内容和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出发,根据我国"知”与"行”统一的辩证关系教育理论和当代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围绕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活动建议”从背景诠释了活动建议的内涵。讨论了"活动建议的”在课程中的价值。旨在为广
基于2009年长春市居民通勤的随机问卷调查数据,通过地理信息系统与经典通勤研究相结合,职住平衡理论和多分类Logistic模型的回归分析方法,对转型期长春市居民通勤模式及其影响因素,以及长春市的职住平衡状态展开研究。结果发现:转型期的长春市居民通勤为单中心结构下的向心式与多中心结构下的随机流动式相结合的模式。居民的职业、住房和通勤方式对居民通勤时间和通勤距离的影响具有显著性意义的影响。转型期长春市
面向东北亚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中朝边境城市以地理接近性和互补性为基础,逐渐成为双边共同发展对象。本研究通过资料查阅、问卷调查及深入访谈等方式,对包括图们江一带和鸭绿江一带的中朝边境城市人员交流方式进行了调研。调研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调查的问卷信息,调查的问卷信息中包括了被调查者的个人数据及其相关赴朝的信息。另一部分为在各口岸城市进行深入访谈和咨询的公务人员、旅游相关工作人员、经贸人员以
宗教地理是文化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宗教地理研究呈快速发展的趋势,涌现出大量的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本文以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地理方面论文为研究对象,从宗教地理学的视角分析研究综述。在研究内容上,多描述性研究,需注重现象的解释和进一步的推理研究;对新文化地理倡导的重视弱势群体和对"人"的重视理念的关注仍不够。研究方法上,定量分析方法研究多集中在较发达的少数
城市功能用地既是城市物质空间的构成要素,又是城市功能的空间载体,城市功能用地的演替可以反映城市功能的变迁。文章提出城市功能的集聚与扩散时同时存在的,并提出利用城市功能用地的外部扩展及内部更替来解释城市功能的集聚与扩散。外部扩展指非城市建设用地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是城市用地斑块面积增长的过程;内部更替指各类城市建设用地之间的转换,是用地性质转换的过程。外部扩展通常发生在建成区边缘,可以反映城市功能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