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凹陷烃源岩排烃特征分析

来源 :第五届全国油气运移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29011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球化学、生物标志物等资料证实东营凹陷古近系烃源岩压实排烃有着较强的非均一性,有机质的非均质性分布为其提供了物质基础,压实的非均一性为其创造了动力条件.排烃的非均一性在微观上表现为不同岩性组合的烃源岩以及单层烃源岩内部排烃的明显不 ,宏观上表现为不同地区层段烃源岩的压实程度以及排烃特征的显著差异,具体表现形式为厚层烃源岩内部出现相对"滞排"现象及超压体系中发生间歇性的幕式排烃现象.因此在进行盆地模拟、资源评价时,应找出对排烃有着较大贡献的优质烃源岩,并建立多阶段排烃模型,如正常状态下的完全排烃模型、相对滞排状态下的非完全排烃模型及压裂状态下的幕式排烃模型.由于幕式排烃具有快速、高能量的特点,因此为拓展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及寻找年轻圈闭提供了新的思路.
其他文献
鄂尔多斯盆地具有满盆气分布特征,其中陕北斜坡是近年来勘探开发的主要地区,子洲气田位于陕北斜坡东部。区内上古生界山西组山2段是其主要的含气层系。其储层具有低孔低渗、孔隙结构差、成岩强度大、黏土矿物多和产状变化大等特征,且不同程度地发育裂缝。储层所具有的这些地质特征,与国内其它气田相比,显示出很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储层预测的难度,直接影响到勘探开发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在对野外露
新疆准噶尔盆地柴窝堡凹陷位于博格达山和伊林黑比尔尕山之间,是在海西早期褶皱岩系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山间盆地.经历了裂谷与前陆盆地、拗陷型盆地和山间盆地等几个不同类型原型盆地的叠合.海西运动五幕和喜山运动晚幕是两次有重要意义的构造运动.沉积盖层可分为古生界和中新生界两个构造层,它们分属于不同的变形体系.现在发现的局部构造多为两套构造层中局部构造的叠合体,叠合方式有背斜与背斜、背斜与断块等六种.下一步勘探
吐哈盆地是一个陆相的前陆盆地,构造较复杂,沉积多旋回,在侏罗系发育盆地主要的含油气系统.主要由断层、储集层和层序界面组成了台北凹陷侏罗系的油气输导体系,大多数犁式逆冲断层可以作为油气垂向运移的优势通道;一些大型走滑断层不但可以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而且对侏罗系储集体的分布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方法可将侏罗系划分为7个层序,储集层主要发育在层序SQ1、SQ2、SQ3、SQ4和
近年来,塔里木古生代油气勘探取得了重大进展.其油气运聚的特征方面进展突出古隆起、古斜坡是油气运聚的指向区;断裂、不整合及孔-缝-洞网络系统是油气运聚的主要途径;油气垂向运移的证据;流体势是控制油气运移的重要因素;长距离油气运移是重要特征;多期生烃、多期成藏等是塔里木古生代碳酸盐岩油气运聚的基本特征.
利用890余口钻井资料,综合应用埋藏历史、盆地数值模拟、成藏年代学研究方法,查明了松辽盆地北部埋藏历史对大庆长垣油藏成藏过程的控制.松辽盆地北部普遍经历了3次沉降、2次抬升.青山口组到嫩江组、四方台组到明水组、新第三系泰康组到第四系沉积时期,构成三次沉降,其中以嫩江组沉积后期(嫩三~五段沉积时期)和明水组沉积时期速率最大,分别达160m/Ma和180m/Ma.而两次区域抬升分别发生于嫩江组沉积后和
本文主要介绍了鄱阳盆地南鄱阳坳陷的油气地质特征,并且以南鄱阳坳陷为例,探讨了南方叠合盆地油气勘探的一些思路.
文中从油气勘探领域的角度,将济阳坳陷的油气勘探领域划分为上第三系河流型、下第三系湖泊型和前第三系潜山型等三种类型的勘探层.断层是油气垂向远距离运移,和控制上第三系河流型勘探层中下生上储式油气藏形成的主运移通道;骨架砂体、断层-骨架砂体是油气发生阶梯状运移,并控制下第三系湖泊型勘探层中自生自储式油气藏形成的主运移通道;而不整合面和断层-不整合面是油气发生横向远距离运移和控制前第三系潜山型勘探层中新生
使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BASIMS盆地模拟软件,对库车坳陷的地史、热史、成岩史、生烃史、排烃史及运聚史进行了全定量模拟.其中对于油气初次运移,采用压实法求排油、物质平衡法求排气;对于油气二次运移,采用基于浮力驱动及达西定律的拟三维运聚模型.本文除了讨论这些数值方法的敏感性参数(排烃分配因子、断层及不整合面的渗透率、油气储集单元的确定)外,给出了排烃史和运聚史的模拟结果,其聚集量的模拟结果不仅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系统会越来越复杂,电子系统的功能会越来越全,电磁干扰会越来越大,电子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会越来越突出,空间的电磁波越来越复杂;同时建筑物越来越高,建筑物中钢筋的使用增多,这些无疑使系统遭受雷害的概率增大;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信息通过网络传输,人们的工作、生活与网络的安全息息相关,电子系统防雷电会更为突出,为使电子系统安全可靠性的运行,要求做好系统的雷电防护;在电磁兼容中,对电子
准确分析油气运移时间和期次对认识油气成藏过程、建立烃类流体运聚模式、更好地了解油气藏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准确评价油气资源、提高油气勘探成功率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次研究综合运用构造分析法与烃类包裹体法,对高邮凹陷油气二次运移时间与期次进行了深入研究.构造分析方法简便、快捷,但相对较粗,而烃类液体包裹体法则更为细致,两种方法相结合,互相映证、互为补充,能比较准确地判断油气二次运移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