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侏罗系油气输导体系分析

来源 :第五届全国油气运移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chard_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吐哈盆地是一个陆相的前陆盆地,构造较复杂,沉积多旋回,在侏罗系发育盆地主要的含油气系统.主要由断层、储集层和层序界面组成了台北凹陷侏罗系的油气输导体系,大多数犁式逆冲断层可以作为油气垂向运移的优势通道;一些大型走滑断层不但可以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而且对侏罗系储集体的分布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方法可将侏罗系划分为7个层序,储集层主要发育在层序SQ1、SQ2、SQ3、SQ4和SQ5的基准面上升半旋回中,优质储集体分布在南物源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SB1、SB2、SB3、SB4和SB5层序界面可以作为油气横向运移的优势通道.侏罗系输导体系对台北凹陷油气田(藏)的分布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输导体系附近是进一步寻找油气藏的有利部位.
其他文献
GMS-5静止气象卫星较宽的可见光波段,为估算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提供了极好的信息源.本文分析了利用GMS-5可见光通道资料估计太阳辐射的可行性,给出了相应的卫星资料处理方法.利用逐时卫星观测资料和济南日射观测站太阳总辐射小时辐照总量实测资料,建立了可见光反照率与小时辐照总量的统计关系,探讨了时、日、旬太阳辐射的估算模型.估算结果与日射站实测结果比较,旬辐射估计量的均方误差为7.7MJm,平均相对误
本文根据西北地区现有气象台站1961~1990年30年地面观测整编资料,采用台站距离权重法,以数学插值算法计算获取0.5纬度乘0.5经度的整个西北地区以0.5×0.5格点分布的气候资料,通过对该资料气温、降水、干燥度及太阳辐射地区分布情况的分析研究,把我国西北地区划分为8个相似气候区.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夏玉米田施行干旱综合防御技术具有明显的保墒效果,从而提高了前期的土壤水分含量,结果是促进后期植株蒸腾作用加强和干物质积累的增加,从而使产量提高28.26﹪,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6.72﹪.
鄂尔多斯西南缘及邻区在加里东旋回阶段为一受贺兰拗拉槽和秦-祁海槽所控制的陆表海-边缘海盆地,它大体经历了寒武纪一早奥陶世的板块裂解与地台及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形成和中晚奥陶世一志留纪洋壳俯冲与陆陆碰撞及地台隆起两大构造发展阶段。本文主要研究了鄂尔多斯西南缘早古生代沉积相及其演化特征。
中国南方上奥陶统五峰组的沉积环境长期存在激烈争论,深水成因与浅水成因说针锋相对。问题的症结在于观音桥段。上奥陶统上部的五峰组,广泛发育于扬子区和江南区,厚度不大而横向相当稳定。其主要岩性为黑色笔石页岩和放射虫硅质岩。五峰组中还有硅质海绵,以十字骨针和三轴六射骨针为主,属于六射海绵纲。此外,下部还发育无铰纲腕足类动物群,个体较小,一般2~3mm,化石丰富而分异度极低。根据五峰组的主要岩类特征和古生物
白云岩的形成机理是碳酸盐岩领域最复杂和最有争议的科学问题之一,自1791年提出“交代成因论”的观点到至今的200多年时间里,围绕白云岩化形成环境、物质来源、作用阶段和成因模式等问题一直是地质工作者讨论的前沿难题。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技术手段的进步和勘探实践的拓展,与热液作用有关的埋藏白云岩化成因模式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已成为白云岩储层成因的主导模式。同时,白云岩化流体来源、交代通道与流体一岩石相
“十五”期间,以徐家围子断陷为重点,以火山岩岩性气藏勘探为主,在徐家围子断陷中部升平-丰乐的火山岩隆起带探明了千亿方规模的大型火山岩气藏,实现了深层天然气勘探的历史性突破,展示了深层火山岩气藏的巨大勘探潜力,天然气勘探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十一五”期间继续加快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天然气勘探,落实两千亿方探明储量规模。安达地区为有利储量接替区带之一,包括汪家屯北部及安达次洼,目的层段为白垩系营城组。截止目
作者通过大量铸体薄片镜下观察,认为准噶尔盆地夏子街-玛湖西斜坡储层的储集空间主要为方沸石、方解石及菱铁矿等溶蚀后形成的孔隙,其中以方沸石溶孔为主。方沸石溶孔主要发育于三叠系下克拉玛依组的中段、上段和百口泉组,最高面孔率可达6.0%。方沸石的溶蚀作用发生于晚成岩阶段,纵向上随着埋深加大,其溶蚀作用有所增强。笔者分析认为,区域上总的趋势是由北向南,方沸石含量及方沸石溶蚀形成的孔隙呈现为发育带一较发育带
鄂尔多斯盆地具有满盆气分布特征,其中陕北斜坡是近年来勘探开发的主要地区,子洲气田位于陕北斜坡东部。区内上古生界山西组山2段是其主要的含气层系。其储层具有低孔低渗、孔隙结构差、成岩强度大、黏土矿物多和产状变化大等特征,且不同程度地发育裂缝。储层所具有的这些地质特征,与国内其它气田相比,显示出很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储层预测的难度,直接影响到勘探开发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在对野外露
新疆准噶尔盆地柴窝堡凹陷位于博格达山和伊林黑比尔尕山之间,是在海西早期褶皱岩系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山间盆地.经历了裂谷与前陆盆地、拗陷型盆地和山间盆地等几个不同类型原型盆地的叠合.海西运动五幕和喜山运动晚幕是两次有重要意义的构造运动.沉积盖层可分为古生界和中新生界两个构造层,它们分属于不同的变形体系.现在发现的局部构造多为两套构造层中局部构造的叠合体,叠合方式有背斜与背斜、背斜与断块等六种.下一步勘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