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齿苋水溶性膳食纤维提取工艺研究

来源 :第三届中国能源科学家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d_118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马齿苋为原料,采用化学法对原料中水溶性膳食纤维的制备工艺进行了研究.采用单因素试验分别从pH、料液比、水解温度、水解时间筛选出影响显著的因素,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马齿苋中可溶性膳食纤维提取工艺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化学法提取马齿苋水溶性膳食纤维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pH=6、料液比1∶50(g/mL)、水浴温度40℃,水浴时间40min.在此条件下,马齿苋水溶性膳食纤维得率可达15.06%.
其他文献
本文对油气微渗漏模型进行了归纳总结,把地面化探异常概括为三类:线状或串珠状异常、顶端块状异常、边缘环状和半环状晕圈异常.以哈达图油田为实例,通过对该地区壤气汞、热释碳酸盐、荧光365、紫外220等化探指标进行研究,得出单指标及综合指标异常特征,确定了除热释汞160环状模式典型外,其他化探指标异常为不典型环状异常模式.
黄骅坳陷内下古生界烃源岩主要分布于奥陶系,有机质类型为以低等生物、藻类等为生源的腐泥型为主,有机质丰度普遍较低且多处于高成熟-过成熟演化阶段,但由于厚度可观,仍可提供充足油源.坳陷内储集岩主要分布在亮甲山组、马家沟组和峰峰组,储集类型主要有古岩溶风化壳储层、白云岩储层、裂缝(隙)储层、颗粒石灰岩储层,其中古岩溶风化壳储层和白云岩储层是研究区最好的储层.根据沉积环境的研究和生储盖的综合评价,研究区下
煤自燃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宏观特征是煤分子结构低温氧化过程微观变化的体现.为了深入认识煤氧复合的实质,本文利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对不同煤种在不同氧化温度条件下的煤样进行了实验测试与分析.根据煤的主要特征光谱峰,研究了煤分子中官能团的活性,分析了不同煤种、不同氧化温度条件下煤分子中官能团种类、数量的差别和变化,探讨了煤低温氧化过程中微观结构变化与煤自燃性之间的关
本文针对回热有机朗肯循环,采用单螺杆膨胀机为动力机,概述了回热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ORC)地热发电系统原理.应用工程计算软件EES编制计算程序,通过计算,分析了抽汽压力对回热循环系统的影响,对回热朗肯循环和普通循环系统进行理论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到回热有机朗肯循环比普通有机朗肯循环要高.
本文以低碳经济理论为基础,充分结合国内、外低碳城市发展实践经验与研究成果,构建低碳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优化模型,以低碳发展总投资额为优化目标,旨在完成减排任务的同时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优的低碳城市发展效果,为中国低碳城市的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基于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监管减排总量控制指标体系,结合排污权交易制度,构建"3+1"减排模式区域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根据区域内各行业经济发展规划,综合考虑行业原有减排目标和污染物新增量,从动态减排角度,以主要污染物减排总成本最小作为优化目标,污染物在各行业最优减排量为决策变量,减排效果达到"十二五"总量控制要求为约束条件,建立基于"3+1"减排模式的区域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优化模
从包钢焦化厂的焦化废水中分离筛选得三株高效生物絮凝剂产生菌A1、A2、A3.其培养液上清液对高岭土的絮凝率分别为80.5%、72.4%、60.5%.采用生物絮凝剂与氢氧化镁结合使用的方法处理焦化废水的结果表明:经氢氧化镁生物絮凝剂处理后的焦化废水中有机物、氨氮含量及浊度、色度等指标优于单一使用氢氧化镁或生物絮凝剂处理后的废水.当氢氧化镁添加量与上清液添加量的配比为0.4:2时,处理效果最好.三种絮
本文以研究海绵诱导微藻释放光合作用产物为目的.以繁茂膜海绵(Hymeniacidon perleve)和浮游的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为模式生物,在光照条件下,海绵组织匀浆液诱导微藻在4h释放光合作用产物1078±102~1879±126 ng-TOC/106-algae cells,约是海水诱导的7~9倍.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释放的光合作用产物显著增加,但4h的释放量与6
Developing forest bioenergy resources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solve the shortage of fossil fuels and glob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Forest bioenergy resource has a series of virtues such as abundan
本文以研究海洋微藻高效培养为目的.以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为模式生物,在优化培养条件下发现微藻快速生长的规律,即在第4天~第7天微藻的每天比生长速率处于最大阶段[631~905×104cells/(mL.d)].据此提出更新再培养微藻模式,即在传统培养中的微藻进入指数生长末期,从4L反应器中取出2L藻液,稀释剩余藻液至适合微藻快速生长的密度(约1800× 104cel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