鳡相关论文
2003年夏季,从长江收集了28尾当年野生鳡鱼种,经4年池塘驯养培育成亲鱼24尾。2007年5月9~19日,从中选择了7尾母本、3尾父本进行了......
采用PCR和染色体步移法克隆了鳡(Elopichthys bambusa)肌肉生长抑制素长789 bp的内含子1、987 bp的内含子2及长662 bp的部分上游启动......
通过石蜡包埋切片及HE染色法对幼鱤的咽、肠与肝胰脏进行了较系统的组织切片观察。结果表明:幼鳡的肠道结构由内至外分别为绒毛、黏......
测定了长江湖北团风江段消落区池塘中鳡的蛋白质、脂肪、水分和氨基酸组成,计算了其能值。结果表明:鳡背部肌肉中水分的平均含量为7......
本文通过在湘江月亮岛连续三年的周期采样,对所得渔获物进行筛选和统计分析发现:湘江鳡鱼资源日减,湘江鳡汛常伴随鲴亚科鱼类、餐和......
2008年6月至7月间于鳡(Elopichthys bambusa Richardson)的主要繁殖季节在湘江采集鳡仔稚鱼共370尾,耳石分析表明这些仔稚鱼日龄在4......
研究仔稚鱼消化机能的发育变化对于掌握鱼类早期发育阶段的消化特点、营养需要及提高仔稚鱼成活与生长等均有重要意义。采用HE、PA......
仅1个月时间就有40多个养殖户从江从胜手上买了鳡鱼苗,让他赚了50万元。卖出鱼苗后,江从胜终于可以着手去实现他之前发现的那个商机......
以人工繁殖所得受精卵为材料,采用显微照相技术对长江鳡Elopichthys bambusa胚胎及仔鱼发育过程进行观察,并对不同发育时期的形态特......
在平均水温25.9℃条件下,测得平均全长32.9cm、平均体质量240.2g的鳡鱼种的耗氧量为45.0625mg/(尾·h),耗氧率为0.1894mg/(g·h),窒息点......
肌动蛋白(actin)在维持细胞结构、细胞运动和细胞分裂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克隆鳡(Elopichthys bambusa)β-肌动蛋白(β-actin......
长洲水利枢纽是珠江干流最下游一级的梯级水坝,其正常蓄水后必然改变下游的水文环境特征,也必将对下游的鳡鱼产卵场功能造成一定的......
鱤(Elopichthys bambusa(Richardson))因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优良的养殖性能,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名特养殖品种,目前对它的研究较少,主......
为克隆鱤(Elopichthys barnbusa)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全长cDNA和启动子序列及明确其组织表达特征,采用反转录PCR(RT—PCR)、cDNA末......
为了解珠江中下游地区鳡资源状况,为鱼类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2005年—2006年在西江肇庆江段,通过鳡网定点连续采样监......
以白鱼粉、酪蛋白、鱼油和α-淀粉分别作为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原料,配制等蛋白质(45%)、等脂肪(8%)、碳水化合物水平分别为0%、5......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长江下游苏州段野生和野生F1代人工养殖的2个鳡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从77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4个引......
本试验以鳃(Elopichthys bambusa)幼鱼为研究对象,在循环养殖系统内,研究了饲料脂肪水平对鳡幼鱼生长性能、血液指标、消化酶活力......
报道了池塘培育鳡鱼苗种的技术和结果。鳡鱼苗4日龄下塘,放养密度75万~120万尾/hm2,每1hm2施基肥3 000 kg肥水,每天泼洒2次豆浆,2~......
仔稚鱼消化机能的发育是鱼类消化生理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深入了解仔稚鱼消化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对于掌握不同鱼类早期发育......
运用解剖学,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鳡(Elopichthys bambusa)消化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鳡无胃,肠道由前肠至后肠逐渐变细,肠......
将初始均质量(8.26±0.81)g的鳡(Elopichthys bambusa)300尾,随机分为5组,分别投喂5种脂肪水平(A组:3%、B组:6%、C组:9%、D组:12%......
[目的]为草鱼杂交育种提供参考。[方法]用草鱼卵与鳡精子进行人工杂交,观察和记录杂交后代胚胎与胚后发育情况。[结果]杂交一代的......
于2003年至2006年,在浙江湖州市锦山鱼种场进行了鳡的亲鱼培育及人工繁殖的研究。结果表明:2龄野生鳡在池塘中经3年专塘培育后,雌雄鱼......
通过PCR扩增并克隆测序,获得了鳡(Elopichthys bambusa)线粒体ND5基因序列,该基因全长为1836bp,编码611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其起始......
通过PCR-DGGE指纹分析并结合克隆、测序对饲喂人工配合饲料和冰鲜鱼两种不同饵料的鳡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差异进行了比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