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穿刺相关论文
新生儿、婴幼儿出生后血液分布多集中于躯干、内脏,而四肢较少,血管细,血管充盈度差[1],故小儿常用股静脉穿刺采血.常规方法是用5 ......
选择一种适合于婴幼儿留置针的固定方法,可以减少重新穿刺留置针的次数,传统的方法,用一个硬纸板固定关节,因小儿活动度大,反复摩......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临床上传统的开放式采血方式,已逐渐被通过一次性使用真空采血针及真空采血试管来采集血标本的方......
NICU病房中的患儿以急、危、重为主,留置针在PICU患者中应用广泛,对于呼吸循环衰竭休克患者,心肺复苏抢救中,开放血管通路是非常重......
临床上为1.5~6.0岁患儿手部输液是常见的操作,由于小儿恐惧、好动、不配合,经常遇到静脉穿刺成功而因固定失误导致针头滑行不得不重新......
品管圈( QCC )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之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团体,然后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活用品管七......
这是一个很平常的周六,病房只有我一个人值班。虽然病人不算多,但一个人也够忙的,一会儿这个液体不滴了,一会儿那个输液完了,我走......
骨髓穿刺细胞学检查目前仍是诊断血液疾病尤其是白血病不可替代的检查方法,也是白血病最可靠的确诊手段.但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常常......
目的探讨儿科患者门诊静脉输液重新穿刺的原因和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降低重新穿刺率。方法对我院门诊输液室2006年6月~2010年6月静......
硬膜外穿刺时刺破硬脊膜能否重新穿刺行硬膜外麻醉,争议较多,我们近年来遇到8例硬脊膜被刺穿的病人,均予重新穿刺,成功地实施硬膜......
手背是小儿静脉输液较为常用的部位,目前临床上输液穿刺完成后常用夹板或空药物纸盒固定手部,由于该固定方法不牢靠,常导致输液针头脱......
静脉输液是抢救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急诊手术时更是必不可少,正确选择输液部位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和抢救成功的关键。在临床工......
临床上病人在输液过程中常出现液体外渗,护士在巡视病房或更换液体时发现液体外渗后会给予拔针,更换针头后重新穿刺,但是如何合理......
静脉输液是儿科常见的治疗方法。现对我科门诊2005年2月1日至2006年1月10日的输液患儿重新穿刺的原因进行调查,通过小儿性别、年龄......
静脉留置针能减少患者穿刺的次数,减轻其痛苦,保护患者静脉,所以现在临床上浅静脉留置针越来越普遍,但由于静脉留置针尾部较长,输液敷贴......
在儿科病房中,静脉输液是儿科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上给儿科1~6岁的患儿进行手足静脉输液时,经常遇到穿刺成功后,由固定失误导......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经常碰到因各种原因引起的大汗淋漓、体表有大量血迹、异物不易除去的患者,采用普通的透明敷贴固定,易引起敷贴卷......
工作中,常出现输液器渗漏。如果渗漏部位出现在头皮针以上,可以更换输液器,但如果是由于下段的头皮针有渗漏,则比较麻烦。临床上发现,头......
一次性负压采血空管是抽血技术操作的一项改革,但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也会偶尔遇到负压不能满足实际需求量的情况,需重新穿刺抽血,不......
在临床上为儿童进行手背部静脉穿刺时,由于儿童的不配合和生性好动的特点,穿刺成功后很容易固定失误而导致针头滑行需重新穿刺.重......
为了解造成小儿静脉输液重新穿刺的原因,通过对120例患儿521例次输液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重新穿刺140例次,占26.87%,重新穿刺与年龄、输液部位有关,1个月......
目的:探讨静脉套管针在螺旋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7年2月到2019年2月间收治的实施螺旋CT增强扫描的患者,共1......
静脉输液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由于小儿血管细、好动,易发生药物渗漏^[1]。发生液体渗漏后,临床常关闭调节器后再往前段静脉进针少许......
静脉输液具有用药快、效果好等优点,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对门诊就诊的婴幼儿来说,穿刺难度大,哭闹时间长,不合作,极易导致输液失败,需......
在Y型留置针穿刺过程中,常发生穿破血管致置管失败。现介绍一种Y型置管针穿破血管后无需重新穿刺的补救方法。......
总结婴幼儿头皮静脉输液重新穿刺的因素及护理对策。重新穿刺因素为患儿烦躁不安、家长搂抱患儿姿势不当、护士操作技术不熟练、药......
目的探讨分析骨髓干抽发生率、、原因。方法对我院2435例骨髓穿刺患者分析,干抽患者117例(4.8%),对干抽患者行再次骨髓穿刺及骨髓......
在临床工作中,经常发现许多小男孩,由于注射头皮针,不便小便,未使用或无条件使用尿不湿,从而尿湿床单、衣裤,刺激皮肤,使臂部周围......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精神科住院患者静脉输液重穿率中的效果。方法由15名精神科医护人员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其中一线护理人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