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味菊相关论文
作者以里、表相关概述为切入点,从肠伤寒病机、治法方药等对民国名医祝味菊"里之表"的学术思想进行阐述,认为表证不仅包括皮毛、......
祝味菊先生(1884-1951)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医学家。他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及文化在西方的冲击下剧变的时代。作为一位有建树的医......
徐氏儿科代表人物徐小圃,法宗张仲景重阳温补学术理论,熟谙北宋以来儿科学家如钱乙、陈文中、万全等的学术思想和医疗典籍,从祝味......
收集整理了中记载的91首方剂,就其所用药物频次、种类、性味等方面进行了归类与统计分析,试探祝氏组方用药的规律与特色。......
祝味菊,浙江山阴(今绍兴)祝家桥人,先祖世代业医。祝味菊1884年出生在成都小关庙街,自小习读岐黄之学,并师从宿儒刘雨笙。1908年,......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rn一、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
祝味菊(1884~1951),幼秉家学,博览历代医书,青年入军医学校学习西医,后东渡日本考察西医,主张融会科学知识以改革中医,发展仲景之学......
近代名医祝味菊在中医理论和临床方面均有独到建树,被誉为"中西医汇通大家"[1],笔者曾参与主编《祝味菊医学五书评按》,对祝味菊学术......
祝味菊(1884—1951)为近代中西医汇通代表医家之一,沪上名医。他学兼中西,倡导重阳思想,临床擅用“附子”“麻黄”等温热药,往往起......
祝氏曾谓:“吾于运用温热之法,亦三折肱矣,何尝不知温热之弊哉!”“单用热药,可能造成急暴之果,去其急暴,即善良之性存”(《伤寒质难第十......
祝味菊(1884-1951),浙江山阴(今绍兴)祝家桥人,晚年自号“傲霜轩主”,取于“菊残犹有傲霜枝”诗意。沪上名医,民国年间“祝派医学”创始人......
徐晓东认为,气阴不足型久咳多以"无痰""白痰""黄痰"为特点,病因不外有内外合邪和正虚邪恋两端。临证以祝味菊"激发人体自然疗能"学术思想为......
已故沪上名医祝味菊以善治危急重症而著称于世,通过对其救治咳血案、便血案和崩漏案三则内、妇科危急血症案例的分析研究,反映出祝......
探讨了中西汇通大家祝味菊受教育的时代特点及其在临床、教育、著书立说各个方面的成就,为推动中西医汇通之发展方面作了极大贡献......
祝味菊(1884-1951年),民国中医大家。针对当时民国时期中医所遭遇的重重困难,他大声疾呼,认为"以无原理原则则可寻之经验,必有原理原......
阐述近代名医祝味菊著作《伤寒质难》中的学术思想,指出其关于中西医汇通方面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尚未引起中医界足够的重视。......
祝味菊(1884—1951)先生,名积德,字味菊。上个世纪初,沪上著名中医学家,“火神派”沪上领军人物。《医林春秋》中称其:“学兼中西,擅长内科......
祝氏据其平生研究所获,创立'以五段代六经'之说。认为:一切外感性热病,无论其为六淫之袭,菌毒之激,人体未有不起抵抗者,抵......
近代著名医家祝味菊,生性慧敏又好学不倦.研读医经,披阅不倦,博览群书,独具见解,融汇中西,悟出新意,另树一帜,倡温热潜阳扶正之法,......
乡先哲祝味菊先生为近代著名医学大家,曾先后在蜀、沪等地行医.临床上以温补为特长的诊疗风格在医界影响很大,学术上以见解特独的"......
《伤寒质疑》一书,围绕祝味菊的伤寒六经五段说展开,以六经为话题,对中医临证治疗机理作出了阐释,并引西说以解中医证治之规律,传为当时......
以《伤寒质难》为依据,探讨祝味菊主要学术思想:一,注重人体自疗功能,主张针对本体治疗为主;二,认为“阴常有余,阳常不足”,强调温热扶阳;三......
徐晓东老师悉心研究方剂遣药配伍三十余年,学验俱丰,用药灵巧,疗效卓著。祝味菊为海派名医,善用温热之法,对疑难重症皆嗜用“附子”,习称......
依偎着巴伐利亚阿尔申斯山脉的慕尼黑是德国最受欢迎的观光地之一。城市及周边环境优美,气候宜人。8月的北京闷热而潮湿,慕尼黑却是......
近代中国,随着列强入侵,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激烈碰撞,其结果是中国传统文化整体趋于衰落,而中西医学之间的碰撞和消长便是其中的一......
期刊
收录祝味菊运用姜(生姜、干姜、炮姜等),桂(桂枝、肉桂等),附(制附子、生附子、乌头等)的医案共123例,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祝味菊......
<正> 祝味菊老师(1884~1952),系沪上名医,曾任前中国医学院院董和前新中国医学院研究院院长。他勤求古训,精究方术,著有《祝氏医学......
<正>为了对祝味菊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进行系统总结,对温阳等当前中医界的热点话题、对祝氏存争议的思想作充分交流,受中国中医药管......
已故海上名医祝味菊(1884-1951年),乃民国时期中西医汇通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祝氏善用附子,屡起沉疴,卓然成家。其临证应用附子药对治......
目的:从扶阳派医案及著作入手,以《伤寒论》理论为指导,结合数据统计的方法,研究扶阳派运用姜、桂、附的规律。方法:收集5位扶阳派......
<正> (一)指症候群的阴阳「阴」「阳」学说,源出于道家,日人森田幸门氏于伤寒论之「阴」「阳」引片仓元周如是说:「易论「阴」「阳......
祝味菊是民国时期沪上颇具影响的中医学家,因善用大剂附子挽救重危病人而享誉医林,被称为“祝附子”。其学术思想主要反映在代表作......
20世纪上海地区存在着一个以擅用附子为学术特点,具有学术继承关系的医学流派.这一流派的创始人是祝味菊,徐小圃同为第一代人物,陈......
近代名医祝味菊(1884—1951年),对于人体自然疗能的系统认识与应用,为中西医的沟通架起了一座新的理念桥梁,也为我们对人体健康本质、治......
目的研究《内经》“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的气味配伍理论与应用。方法①通过文献研读,探讨......
就近代上海名医祝味菊先生,其对《伤寒论》六经概念的现代认识,进行了解析与分析,这对于我们深入《伤寒论》六经概念,具有重要的临......